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政治 >>
栏 目: 关键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18 17:00:32 阅读:178次 【字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刘学兰 杨海荣

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维度,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作者简介 刘学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海荣,广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国家提到了新的高度。《计划》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其健康的人格、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实施和评价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广泛。因此,心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具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那么,如何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关键要把握科学性、积极性和时代性。

科学性。首先,教学内容要以扎实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概念原理准确,传播正确的心理学理念,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德国发展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提出的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发展理论等,都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积极性。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环境等主题,其中积极人格包含6大美德和24种人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内容。希望、乐观、宽恕、幽默、好奇……这些积极心理品质都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例如,“我的优势城堡”“不完美也可爱”“开启希望新干线”这样的主题都体现了内容的积极性。

时代性。教学内容要能体现时代性、新颖性,与时俱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要关注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教学内容要积极融入前沿的研究成果。二是能够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新时代的新问题。教学内容需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真实反映社会和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能让学生对当下的社会有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例如,“反卷情报局”“抵制网暴”“玩梗协会升级之旅”这样的主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设計教学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活动性、体验性和多样性。

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活动”是心理课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辅导形式,活动时要注意让全体学生参与而非指向个别学生;这些活动都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不是学生自发性的游戏;在活动中注重团体动力的互相影响,通过学生的互动、互助,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设计一堂课的活动时,可以是多个活动串联,每个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是一个活动贯穿始终,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目的或有层次的递进。如果是多个活动串联,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慎重选择,同时需要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以及分享的深度。如果是一个活动贯穿始终,要注意不同阶段的活动要有层次的递进以及合理的进阶梯度。

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的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需要以学生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或记住心理学概念为最终目标,也不一定要对这些心理学知识进行考试,而是关注学生内在真实的体验,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深入体验,从体验中感受、感知、感悟,促进学生心理的反思和意义的建构。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和资源的不同,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和分享等方式,在学生同伴之间互相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源自丰富的活动,但并非有活动就有体验。有些心理课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但是学生却没有深入的体验,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

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常用教学方法有:(1)认知法:讲故事、艺术欣赏、认知改变、调研等;(2)操作法:游戏、作业、测验、讲演、绘画、唱歌等;(3)讨论法:专题讨论、辩论、脑力激荡、配对讨论、“六六讨论”等;(4)角色扮演法: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双重扮演等;(5)行为改变法:行为训练、示范、奖赏等;(6)戏剧法:教育戏剧、心理剧等;(7)叙事法:创造情境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经历等。当然,以上这些方法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种类的方法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或包含关系。一般说来,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单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是极少的,通常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组合各种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需要加强逻辑性、突出辅导性、促进生成性、禁止伤害性。

加强逻辑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有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但如果这些活动只是简单地堆积,没有一条逻辑主线,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层层推进,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在情绪认识和调节的课程,设计“认识情绪—觉察情绪—接纳情绪”的线索。其次,要依据课程教学组织的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如果以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就可以按照库伯的“体验学习圈”(具体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与结论—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如果以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就可以按照“团体热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四个阶段设计教学过程。如果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就可以按照“情境—探索—交流—建构”四个阶段设计教学过程。这样就使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了内在的逻辑性。

突出辅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行领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适当模式。课堂中教师要创造安全、温暖的氛围,体现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如平等、尊重、真诚、接纳、共情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为心理状态乱扣思想品德问题的帽子。例如,在“如何控制愤怒”的课堂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当某个同学伤害我,令我感到十分愤怒时,我会在白纸上写一句骂他的话,然后把纸撕掉”。老师当场批评了学生的这一做法,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位学生遭受了同学们的嘲笑,很不好意思。其实,教师只要从消除愤怒的效果入手对学生做出引导即可,把学生的发泄方法归结为品德问题是不妥当的。

促进生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减少预设性,促进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它往往是独特的、非一般性的,是基于活动和体验而产生的,不是教师事先设定或计划的产物。教学过程要有严密的逻辑,但这种逻辑不是说要让学生最后得到老师预设的结论。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是通过创设安全温暖的氛围,让学生在充分互动、充分体验中,生成自己的结论,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设计“如何调控情绪”,如果教师事先预设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几种调控方法,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这几种方法,就不会是一堂优秀的心理课。但是,如果通过创设环境鼓励生成,最后每个学生形成了自己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也许各不相同,但是对自己是有效的,这堂课的生成性就会更好。

禁止伤害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创造安全温暖的氛围,保证每个学生都不会受到伤害。心理课是为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开设的专门课程,课堂的氛围至关重要,心理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温暖生命场,而不是造成学生心理创伤的地方。如果有一个孩子因为一堂心理课而受到了心理的伤害,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氛围的创设。例如,在分享环节,如果强迫一个不愿意分享的学生当众分享;在角色扮演环节,让一个学生扮演一个非常负面的角色;有的学生并不希望父母出现在同学面前,老师却偷偷录了父母说话的视频,在课堂上突然放出来……这些我们以为很“正常”的设计有可能不经意间已经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维度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再思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和复杂性,对学生身心影响也很难量化,因此如何对心理课进行课程评价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从 以下“六度”进行思考。

课程主题的契合度。即教学主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特征和规律,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教师是否通过课程教学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课堂实施有效性的体现。目标达成度高的课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都能实现;每节课的目标实现都有助于实现单元的整体目标;教学的重点得到强调,难点得到突破。

教学内容的深度。即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深入的思考,是否具有挑战性。有内容深度的心理课堂,往往有丰富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有前沿的研究结果作为支撑,遵循发展性和积极性的理念,能唤起学生更高层次的思考。

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即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是否全体学生参与,是否深度参与。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能给全体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能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参与。

课程设计的创新度。即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教师新的思考,活动和素材是否有原创性。有创新度的课程,能突破以往的模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能够给同行以极大的启发,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教学资源的生成度。即课堂中学生自然生成的材料是否丰富,是否有价值,教师能否把这些生成性的材料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不是事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疑难的问题型资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型资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的差异型资源等都属于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度高的课程,有丰富的生成性材料,教师也善于把生成性材料转化为教学资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載体,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契合度、达成度、深度、参与度、创新度、生成度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有效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郭鑫超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