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政治 >>
栏 目: 关键字:
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18 16:59:45 阅读:185次 【字体:

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有关如何提升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内容。不管我们是老师还是家长,经常会面临孩子的一些情绪问题,也会觉得他们特别爱发脾气,情绪特别容易被激惹。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情绪,情绪来了,要怎么去处理?

“大闹课堂”的男孩

先从一个案例讲起。我在小学对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开展研究,这一类孩子特别爱发脾气、易激惹,喜欢跟别人对着干;自己做了错事,却往往归咎于别人;有时候可能还有报复行为。在我做研究过程当中就遇到这样一个孩子,班主任说他是一个大闹课堂的孩子,大概一个月左右就会在课堂上哭闹一次,老师对此很头疼。班主任向我求助,于是我就跟这位老师说,我们来一起想一下:这个孩子那么哭闹,他想向老师和向其他同学表达什么?他的内心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怎样的一个想法?老师一时没有头绪。我问:当他大闹课堂的时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老师说:他们班上有几个男孩大概一个月左右就会打他一次,被打之后,他就大闹课堂一次。为什么会打他呢?老师说:这个男孩经常喜欢逗弄同学,手戳一下、撸一下同学的脖子等,所以几个男孩过一个月左右承受不了了,就会合起伙来把他揍一顿。我接着说,我们一起想一下这个男孩被几个同学打了之后,他的内心想法是什么?他会不会觉得自己被这几个孩子合伙欺负了?他是不是向老师和同学们证明他很委屈,他很冤枉?班里没有同学跟他玩,他又想跟同学们玩,然后他就通过戳人逗人的方式,让同学能够注意到他?本意是找同学玩,结果却反被打了一顿,情绪上他会觉得很难受,同时他也可能会觉得以后没办法再继续跟这几个孩子玩了,有绝望的感觉?班主任表示那是会有这种感受的。我接着对老师说:既然这样,那下次再遇到他哭闹的时候,你可不可以跟他讲一下他的这个内心世界?班主任说可以试一试。

当我再去学校的时候,这位老师离很远就跟我打招呼说:蔺老师,你上次教的那个方法太管用了。用这个方法这个孩子5分钟就停下哭闹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解决了?其实背后的奥秘就是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来自哪里,以及怎样应对孩子的情绪。

情绪来自哪里

(一)情绪与大脑发育有关系

孩子們的情绪来自哪里?首先说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孩子的情绪跟大脑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大脑额叶在个体25岁时才能成熟,所以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大脑额叶的控制能力都是比较弱的。此外,到了青春期,孩子们的情绪区也就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叫杏仁核的区域发展了,孩子们的情绪多了,大脑额叶又调节不了,于是就特别容易有情绪。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调节情绪需要的时间比成人要多57%左右。理解到这一点,其实就能够增强我们对于孩子情绪的接纳。

(二)情绪来自不良互动模式的激发

情绪很多时候来自不良互动模式的激发。比如有个孩子他没有按时交作业,这时老师可能会说他一下。但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觉得你是在批评我,都没有问说一下为什么不交作业,孩子可能会觉得不被尊重,他可能就会有些生气。这个时候,表现在课堂上,他就可能在课堂上说话故意拖个音,或者后面作业继续拖着不做。此时老师就会觉得,你没做作业已经是有错了,还在捣乱,可能就会又说他一下。然后这个孩子可能会觉得你是不是针对我,情绪越来越激烈,直接发脾气了……日积月累,孩子与老师可能就形成一种对抗关系。所以作为老师,当我们觉察到孩子情绪的时候,要去想一想情绪背后有一个怎样的互动过程,是什么造成孩子出现了情绪。一旦意识到孩子有情绪了,意识到可能与孩子的情绪卡在那儿了,我们可以先去调整我们自己的情绪。

(三)情绪来自自己的想法

情绪跟我们自己的想法有关系。心理学上有个“情绪ABC理论”,A是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elief),C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比如,刚才那个大闹课堂的孩子,他的想法是,同学欺负他,老师不向着他说话,全班都不待见他……而事实可能是大家也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或者跟他相处也是不愉快的,所以就不跟他相处,但他想着的都是别人的不好,所以情绪就上来了。此时跟他讲如何控制情绪并没有什么用,更多的是要调整他的想法。

常见的不合理想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是负性读心术。比如,在刚才不良的互动循环中,男孩将老师的行为解读为:不在意我的感受。第二种是糟糕化的想法。比如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没有一样可以跟同学比。第三种是以偏概全。比如学生在一门功课中受到挫折,就会说自己每一门都学得不够扎实。第四种是绝对化。比如,我必须学好,我就不能拿第二,我就不应该是这样的水平。

到这里,大家可能问想法跟什么有关系?想法常常跟孩子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最后她总结出了两种思维理论,并将它们命名为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与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维模式,拥有这类思维的孩子不害怕失败,他们觉得可以从失败当中获取经验,也不觉得别人的指正是对自己的批评,反而他可能从别人的反馈中得到他可以去改进的那一部分;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则特别害怕失败,特别害怕被人说做得不好,所以这类孩子也就特别容易有情绪。简单来讲,想法不是单独存在的,这跟背后的思维模式有关系。

(四)情绪来自内在自我

情绪还来自内在的自我。美国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曾对“自我”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观。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能够看到的行为或者情绪,其实是冰山露出在水面上的部分,它们是受水面下的部分,一系列内心活动的影响。通过内心活动,我们就能够看清最底下的自我,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很重要。

自我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大或者自信的人,一类是弱小或自卑的人。这两类人在管理情绪上是不一样的,内在自我强大的人,本身就不容易有情绪,不容易感知到自己处于弱势;即使有了情绪,也能够去应对。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好,我们就不能笼统地认为他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他在学习上可能没有优势,但是可能在体育、艺术等方面能够表现出天赋。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将这些信息表达给他。自我强大的人能够调节情绪,而弱小的人就特别容易被情绪困扰,特别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调整一个人的情绪,有时就要深入到自我层面,而这个自我层面跟他小时候经历有很大关系,跟老师们怎么去鼓励他、肯定他有很大关系,也跟孩子小时候被父母怎么对待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关于鼓励和批评的比例问题,就有研究者提出了5:1的观点,也就是说5句鼓励一句批评;也有人提出是10:1。总的来说,我们要多多地鼓励孩子和接纳孩子。

如何调节情绪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情绪来自哪里。知道了情绪来自哪里,就可以慢慢地疏解孩子的情绪,可以从几个层面引导孩子调整情绪。

(一)行为层面的调节

行为层面的调节有一个技术叫积极暂停角的技术,即老师或家长可以在教室里或家里,给孩子选择一个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可以让他们感觉安心和安全的地方,比如教室的图书角或是课间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去那个地方待一会儿。可以给这个地方取一个名字,如温馨港湾、情绪安抚区等。然后,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去装饰这个地方。当他们发脾气或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去暂停角待一会儿,去平复自己的情绪。暂停角的目的就是在情绪发作的时候可以让情绪停下来。

(二)情绪层面的调节

孩子的情绪暂停下来,但还没有消失,此时我们可以用正念观呼吸和正念观情绪的方式,引导孩子疏解自己的情绪。首先让孩子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然后先进行一个深呼吸,深呼吸的时候,感知气息在身体的进出,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样就能避免让注意力继续集中在生气愤怒的那些事情上。接下来,保持注意力在呼吸上,吸气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想象手中有一支笔是往上画线,然后呼气的时候是往下画线。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冒出很多的想法和情绪,此时,我们更多的是意识它,感知它,没有必要试图去改变和控制它,而是接纳它。呼气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注意到每次呼吸时身体的感受,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胸闷,有的人会觉得肩膀好像有重压……经过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能让孩子的情绪缓解很多。这种方法每天可以有规律地做一做,对情绪都是不错的缓解。

(三)想法层面的改变

事物多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只看到不足的一面,而忽视其优势的一面。同样的半杯水,有人讲,我还有半杯水;有的人就会讲,我只有半杯水。生活中更多地用积极的视角看问题,我们的情绪就更好一些。要把这样的一个理念传递给学生,带着孩子们看到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当他们陷入消极的一面时,我们要能够带着他们从多个维度去看到积极的一面。怎么去看?可以用提问的方法。仍以最开始的男孩做例子,可以提问他:他们几个合起伙来打你一顿,他们希望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交往?他们这样子想跟你说明的是什么?……用这样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地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分析情绪来源的时候,我们提到了“情绪ABC理论”,结果 C是受观念B的影响,那么我们的重点就是改变观念B。改变B其实就是跟原有的观念B辩论。男孩认为几个同学就是专门欺负自己,那么我们可能会提出:你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什么原因让你认为自己是他们唯一的欺负对象?变相地让男孩考虑自己有什么特点导致被欺负。这样多维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有新的结果发生。另外还有个小绝招——变“不”语言为“非不”语言。有些孩子总会说“我不行”,我们就可以引导其改为“我通过……也能够……”。也就是发展孩子的积极成长型思维,“即使这次失败了,但是我能够积攒经验,下一次可能就成功了。”生活中老师们也可以多用一些非“不”语言,比如跟孩子说“别迟到了”,可以改为“请7:40准时到校”,用这样积极的语言来跟学生互动。

为促进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扬和鼓励学生。什么是表扬,什么是鼓励?表扬和鼓励有什么不同?表扬指向的是人,而鼓励指向的是行为。有什么区别?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家长的孩子所在的班级在跳绳比赛中拿了第一名,这时如果她说,“你们班太棒了”。这就是表扬,表扬的通常是孩子做的结果的好的部分。而如果她说,“你们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是因为你们这一个月以来,每天放学以后都练习一个小时的努力付出”。这就是鼓励,鼓励会让孩子知道成绩是通过努力得来的,那么下次还是会去继续努力。这样孩子再遇到需要努力的事情,他就会更加努力去争取;而表扬则会让孩子觉得你看到是他得到的一个好的结果,下次当他做得不好时,就会特别担心。

(四)增强心理韧性

除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创造条件,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灵活性。有这样一个9只狐狸摘葡萄的故事。大概讲的是,盛夏酷暑,一群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想摘葡萄吃。第一只狐狸积极想办法,摘不到葡萄,就在附近找了一架梯子,它解决了这个问题,摘到了葡萄,满载而归;因为第一只狐狸把能够得着的葡萄都摘走了,第二只狐狸摘不到葡萄,就抱有阿Q精神,暗自想“葡萄一定很酸”,心安理得地走了;后面的7只狐狸也都没有摘到,有的要么破口大骂,要么气愤而死……都没吃到葡萄。那么,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另有几只狐狸一起合作,通过叠罗汉的方式一起摘葡萄,大家就都获得了葡萄。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不同的狐狸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你是哪只“狐狸”呢?最后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团结合作的狐狸成了赢家,吃到了葡萄。也就是说“心理韧性”高的狐狸,积极调试自己,适应外界环境,想出了办法,吃到了葡萄。总的来说,在教育中要增强孩子们的心理韧性,提升合作的能力,提升其自信心。

好的,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郭鑫超

蔺秀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師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