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 >>
栏 目: 关键字: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23 12:54:57 阅读:201次 【字体: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资本效应创新能力


郭将 贺昕玥

关键词:社会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维度异质性;地区异质性;空间杜宾模型

0 引言

长期以来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在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昂贵的生态环境成本,随着资源约束增强和要素成本增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经济从集约式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1]。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有赖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区域参与全球化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力量。

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投入,2021年全国R&D经费支出规模达到2.79万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2.44%,该比值与OECD国家的均值十分接近。虽然国家科研投入规模显著增加,但投入增速却呈现逐年减缓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基础研究是所有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不足7%,基础研究进展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国家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目前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实际上,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科技创新过程中充满投机与寻租行为,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损耗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挤出效应,致使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之间难以实现同步增长,创新效率边际增长乏力、创新的经济效率不足是目前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难题[2-3]。同时,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的存在限制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在发达地区集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南北差距、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创新能力不均衡分布限制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并且部分地区经济资源有限,创新文化缺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也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4-5]。

因此,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创新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创新能动性不足等问题。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依托于区域内部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的协作,还要与区域外部资源优势互补,作为区域无形资产的社会资本不仅是推进区域内部协同创新的“黏合剂”,也是联通内外部资源与要素的“桥梁”[6-7]。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与网络结构增进创新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传播与共享,通过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风俗和政策习惯,社会资本营造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全民创新积极性,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8-9]。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拉大,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基础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资本积累情况也不尽相同,社会资本作用于區域创新能力的效应及作用方向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方面,探讨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且将社会资本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本是经济主体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本伴随经济主体跨区域流动实现空间转移,为了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社会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有形要素的补充,是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现有文献对于社会资本的探讨大多源于詹姆斯·科尔曼、皮埃尔·布迪厄和罗伯特·普特南三位学者的研究。科尔曼[10]主要探索的是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在科尔曼的定义中,社会资本存在于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不可转让的特性。普特南[11]将社会资本视为整个社会所具有的资源,这种资源具有地理根植性,主要体现为社会网络以及由此激发的信任与规范。而布迪厄[12]将社会资本视为个体拥有的资源,个人的网络规模以及网络结构所提供的获取资源的渠道是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从三位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归纳出,社会资本是经济主体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的能够带来潜在收益的信任、规范和网络[13]。依据社会资本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学者们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维度划分,其中,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成员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主观特性的信任与规范,结构型社会资本则是社会成员关系网络的体现,通常以社会组织和网络结构的形态存在[14]。梳理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维度差异后,文章将对社会资本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展开讨论。

1.1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区域创新能力体现为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以及成果转换能力,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社会资本两个维度互相依赖互相联系。认知型社会资本深刻影响社会互动的强度,结构型社会资本深刻影响社会互动的密度,网络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拓展需要个体遵守契约,反之,稳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促进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密集网络有利于成员获取资源,信任互惠降低成员间的交易成本,两者共同为区域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维持创新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行。

首先,社会资本通过协调区域内人才、资金和知识要素,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社会资本使人力资本投资者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区域创新人才积累[15]。一般而言高学历劳动者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本并且能够从中获得较多隐形收益,因此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者,家庭会尽可能支持子女接受更多教育,政府则加大教育经费支出,全民受教育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步伐,促进了区域智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提高区域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

其次,以组织和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将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联结在一起,通过形成稳固合作创新网络促进区域创新[16]。作为区域创新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了稳健的产学研网络,在提高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为企业和科研机构输送大量科技研发人才,减少社会面人才搜集成本;高校与科研机构是最具有时效性的信息集散中心,是创新知识的主要生产商;企业将市场信息反馈给高校与科研机构,并且为创新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基于社会资本的互惠原则,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推动协作创新,通过有效沟通与知识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17]。

再次,组织规范和信任程度的提升,减少了经济主体在市场信息不完全背景下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创新是高风险活动,信任机制的完善减少企业违约风险,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社会网络的拓展有助于知识外溢链条的延伸,社会规范提升市场主体之间实现创新技术外溢的信任度,这促进了知识溢出视角下技术进步与创新。社会资本的丰富使得区域间知识传播可以不用通过直接的链条“交易”,极大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减少了机会主义者的投机行为,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提高知识获取能力[18]。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H1: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促进效应。

1.2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经济发展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规模扩张,更是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社会资本的存量与质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是否一直保持促进效应有待进一步讨论。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以要素密集型制造业或低端服务业为主,对新技术的需求较小,且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政府对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意愿较低,以及人口外流严重、资金不足等原因,即使该地社会资本水平较高,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仍然有限。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环境相对封闭,占据网络中心的主体及邻近节点容易形成“小团体”社会,阻碍创新要素流动,抑制区域创新活力。同时,由于落后地区外向型经济欠缺,本地社会资本过度积累会引致路径依赖效应,难以取得突破性技术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趋势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增加。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数字化端口增多,创新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社会网络结构上各个主体联系更加紧密,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得到发挥。由于人口、资金等要素大量涌入,以及密集的产业更替,区域原有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这种冲击有助于打破社会资本过度带来的思维锁定,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H2: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存在区域异质性。

1.3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

社会资本不仅对本地创新能力产生深刻影响,对邻近区域的隐性效应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社会资本存量更加丰富的区域更易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通过吸引大量创新要素流入,会对周边地区的创新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的社会性属性决定了通过社会资本积累所获得的收益具有扩散效应,社会资本所形成的创新文化和信任观念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对邻近地区的创新意识产生影响。随着跨区域贸易往来和经济互动频率的提高,以及产业链条向纵深延长,企业跨区域合作愈发频繁,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社会联系和协同网络结构,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积累和知识空间溢出,不仅有利于本地创新能力提高,对相关区域的创新发展也具有深刻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H3: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1.1 区域创新能力(INNO)

现有关于创新能力的测度主要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或者创新效率的角度出发。区域创新能力是利用创新资源生产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仅从投入产出角度考察有失偏颇,文章选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该指数涉及知识获取与技术创造、技术应用等方面,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大小。

2.1.2 社会资本(SC)

目前关于社会资本的测度有多种方式,有采用互联网普及率[19]、社会捐赠总额[20]作为社会资本的替代指标,也有借鉴CGSS问卷调查、CFPS家庭追踪调查问卷中有关信任的数据作为代理变量[21],但是,单一指标不足以支撑社会资本的内涵,因此,基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和主要内容,从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和结构维度构建指标,并采用熵值法为各指标赋权。认知维度社会资本(CSC)主要体现为社会信任与社会规范,文章选择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作为区域层面社会信任的代理变量,选用相对劳动争议受理率、离婚率和失业率作为社会规范的代理变量,该指标越大,表明社会冲突越少,社会规范程度越高。结构型社会资本(SSC)体现为组织与网络,采用社会组织、大型商品市场和公共机构的密度测度社会网络,采用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测度信息网络。因此,构建如表1所示的社會资本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

2.1.3 控制变量

(1)政府支持力度(GOV)。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政策导向与财政支持,采用科学技术支出与一般财政支出的比值测度。

(2)产业结构高级化(IID)。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创新要素从低端产业流向高端产业,进而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采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的加权平均数测度。IID=ΣYi × i,i=1、2、3,Yi 为第i 次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22]。

(3)产业结构合理化(IND)。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化有利于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采用泰尔指数测度。IND=Σ(Yi/Y)ln[(Yi/Li)/(Y/L)],Li为第i 次产业的就业人数,该指标衡量了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分配的相对离差,数值越小表示产业结构分布越合理[23]。

(4)劳动力素质(EDU)。受教育程度决定了该地劳动力素质,高素质人才能有效提升创新水平,文章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区域整体人力资本水平。

(5)经济发展水平(PGDP)。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区域创新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应用,以往用GDP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忽略了人口规模和社会资源的均衡性,文章采用人均GDP 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数据来源于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为了减小异方差,对区域创新能力指数、人均生产总值等非百分比数据做取对数处理。由于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并非连续性数据,因此缺值年份的数据采用相邻年份数据的均值代替,个别缺值采用插值法补全。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2.2 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社会资本是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社会成员所具有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念也会发生空间转移,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社会网络的扩张以及全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推动隐性知识在区域间形成溢出。因此,仅仅探讨区域内部社会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因果关系存在片面性,由于地理邻近性引起的空间经济关联使得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会受到邻近地区社会资本的影响。而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忽略了这种空间关联性,因此,本文将构建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空间计量模型。

2.2.1 空间相关性

为了检验一定范围内空间实体是否存在相关联系,文章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计算空间相关性:

2.2.2 空间权重矩阵

社会资本引致的技术交流和知识溢出受到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通常认为经济差距较小的区域拥有相似的社会资本,区域之间合作交流倾向更高,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本文选择经济距离矩阵作为模型的权重矩阵用来检验社会资本的溢出效应[24],权重矩阵(W)构建如式(2)所示:

2.2.3 模型选取

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有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计量模型的统一表达方式如下:

当λ=δi= 0时,模型为SAR模型;当ρ=δi= 0时,模型为SEM模型;当λ= 0,模型为SDM模型。通过LM检验、LR检验和Wald检验,文章适用SDM模型,同时豪斯曼检验表明应同时固定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因此,本文构建时间空间双向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社会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

3 实证检验

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表3报告了区域创新能力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历年莫兰指数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莫兰指数值逐年下降也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削弱,国家应推进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增强创新溢出效应。

图1是2010年与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莫兰指数分布散点图,首先,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长期处于第一象限,这些地区不仅自身具有强劲的创新能力,由于创新能力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周边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也较高,呈现“高值-高值”的空间聚集特征。其次,在2010—2020年,辽宁、天津从第一象限移动到第二象限,说明两地的创新能力相对下降,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北京对天津等北方省市的创新辐射效应有所削弱;同时,在该阶段山东从第一象限移动到第四象限,与长期处于该象限的四川、重庆、陕西和湖北、安徽等省份一样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但对周边地区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周围省市的回流效应明显。最后,可以观察到全国大部分省份处于第三象限,且大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创新基础不足,这些省份及其周边地区的创新能力均相对薄弱,具有“低值-低值”空间聚集特征。

3.2 实证结果分析

表4报告了空间杜宾模型下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同时引入最小二乘法模型作为对比。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35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差距较小的地区之间技术基础相似,创新互动频繁,更加紧密的人才流动与资金往来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交流扩散。其次,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在1%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社会资本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及经济回报率越高。假设H1成立。从维度看,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足以成为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因素,结构型社会资本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结构型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促进效应。再次,结构型社会资本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认知型社会资本与结构型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差異。认知型社会资本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网络节点上的任一成员均享有社会信任水平提高带来的收益且不用支付成本,当社会成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违背契约时,会加速以该成员为核心的网络结构的瓦解,减少社会资本存量,削弱其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而结构型社会资本通常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虽然创新主体的观念容易转变,但是各个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处的阶段与网络节点相对固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均得到有效拓展,科研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形成协调区域创新网络,提高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和转换效率,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系数为负并通过显著性检验,但该指标是反向指标,这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支持力度、劳动力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力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系数不具有显著性。产业结构合理化伴随着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提高创新产出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降低创新要素产出外溢效应,减少创新损耗,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劳动力素质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加速知识的生产与应用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与地方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府科技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为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基础。

当存在空间效应时,该地某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同时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并通过互动反馈引起系列变化,有研究发现仅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的系数解释溢出效应会存在偏差,因此采用Lesage andPace[25]的方法将影响效应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见表5。

从直接效应来看,社会资本及其两个维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系数至少在10% 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域创新能力。从溢出效应来看,社会资本及其结构维度的系数在1% 的水平上显著,而认知维度不具有显著性,说明社会资本及其结构维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假设H3得以验证。经济差距较小的区域之间拥有相似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结构,更容易形成跨区域网络结构,能够促进信息知识在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区域之间传递。而在经济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信任与规范遭受外来冲击而发生改变,认知型社会资本的不稳定性使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有限。同时,认知型社会资本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难以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因此认知型社会资本的溢出效应也十分有限。

3.3 区域异质性检验

前文分析中,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效应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长期存在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两倍。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研究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表6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负,表明社会资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网络结构相对封闭,内外部经济文化差异导致信息交流不足,并且由于创新型企业数量较少,创新网络结构性稀疏,网络结构上各个节点成员距离较远,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并不充分,创新市场缺乏活跃性。因此,如何发挥欠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积极作用仍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共同发掘。

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向作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显著性水平仍然较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系数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基于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逐渐消退,社会思想从囿于传统向积极创新转变。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部门种类齐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技术创新网络,随着创新要素集聚以及国家政策倾斜,发达地区形成了高效的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活动得以有序展开。社会资本在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表现不同,假设H2成立。

3.4 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文章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更换空间权重的方法对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稳健性检验。(1)专利是最直观的创新产出,借鉴谢巧燕等[1]的方法,采用人均专利申请授权数测度区域创新能力。(2)地理邻近性也对社会资本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因此采用地理邻接矩阵替代经济距离矩阵进一步检验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效应。表7报告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模型1~模型3是基于地理邻接矩阵的回归结果,模型4~模型6是以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观察到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自相关系数仍然在1%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核心变量社会资本(包括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与初始结果略有差异,但是显著性水平基本一致,社会资本及其结构维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但是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效用仍然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估计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发现社会资本通过推动人力资本积累,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加速隐性知识的传播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并以2010—2020 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经济距离矩阵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全国范围内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北京、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是创新能力高值聚集区,而广大中西部省份创新能力较弱。第二,社会资本不仅能直接提升本地区域创新能力,且对经济距离邻近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间接促进作用。第三,从不同维度来看,认知型社会资本由于地理根植性以及不稳定性对區域创新能力的效用有限,结构型社会资本通过网络联结促进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第四,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抑制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较大促进效应。第五,从控制变量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以及政府支持力度均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促进作用。

在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重视区域差异,发挥社会资本异质性作用,根据主要结论提出建议:第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社会资本水平,发挥结构型社会资本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形成的载体,政府应该加强对正式与非正式团体的监管,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引导组织内部成员合理有序展开交流与竞争。虽然目前我国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但是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与前提,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信任体制建设,加大诚信社会建设力度,严厉惩戒创新过程中的侵权和盗版行为,建立信用评级机构与失信惩罚机制,增强区域经济运行的透明度,以及对知识产权和专利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信任与规范,以此增进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与共享。

第二,重视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依赖效应,加强跨区域社会网络建设。社会网络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能够带来潜在收益的关系结构,一方面应加快区域内部技术创新网络的搭建,突出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并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区域应加强对外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跨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知识与信息的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社会资本的创新效应。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创新效应的发挥需要依靠政府政策引导。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环境相对封闭,产业基础薄弱,需要依托“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加强与外部经济的交流协作,破除守旧思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市场活力。此外欠发达地区缺少引领性创新主体,国家应牵头设立大型科研院所带动地区创新活力,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教育,提高经济主体创新主动性。其次,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利用已有优势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活跃,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减少经济主体合作风险以提升合作倾向,促进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传播。东部省市民营企业众多,合理运用信任机制缓解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发挥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帮扶欠发达省份以缩小经济差距,提高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再次,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应发挥社会资本在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国企所占比重较高,经济转型疲弱,政府应适度简政放权,重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培育孵化相应数量的市场主体,提高网络密度以及创新型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嵌入程度,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同时由于人口外流严重,中部、东北部地区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充足智力储备。基于区域内部相似的产业基础,政府应重视跨区域组织建设,推动产业协作,提升社会资本积累水平,发挥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优势。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评论人:     审核中!
   评论时间:2024-3-25
    审核中!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