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化•教育
 
基于农业现代化需求的职业院校青年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探析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guangminglw 时间:2024-4-29 11:26:07 阅读:5次 【字体:

基于农业现代化需求的职业院校青年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探析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职业院校


张建红,唐伟杰

摘要:根据国家推动做强农业科研、社会服务、生产经营、农村创业等四方面农业现代化支撑人才的工作部署,立足职业院校在青年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特点,通过研究青年农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面临的困境,从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四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证训融通、学创融洽的实践方法,探索了“四新四融”的青年农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青年农业人才;科教融汇

中图分类号: F3-4文献标识码: 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随着农业规模化步伐加快、集约化能力增强、标准化程度提高和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各环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青年农业人才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职业院校作为青年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技能培养、技术创新和服务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国家推动做强“农业科研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生产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带头人”四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青年农业人才供需态势分析

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各环节、各領域人才需求,我国已建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青年农业人才支撑。

(一)社会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生物育种、绿色防控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智能作业机械、智慧化农业设施等新型装备的推广,以及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农业发展正在从依靠要素投入增长的传统农业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据统计,“十三五”规划末期,我国已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974个,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55万个,涉农规模以上企业约7万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2-3]。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遴选培养1000名神农青年英才,轮训1万名农业企业家,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和一批适应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由此可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从事关键技术研究岗位的农业科研人才、从事专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从事产业经营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以及在农村地区返乡入乡干事创业的农村创业带头人等需求将日渐攀升。拥有新理念、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的青年农业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培养体系日趋完善

国家层面坚持把教育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涉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党的中央1号文件均强调要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支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基层急需专业技术人才[5]。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也先后联合实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等多项重点工作,大力推动乡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至2022年底,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招生13.36万人,每年向农业领域培养输送近10万名涉农专业毕业生[6]。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完善了乡村人才成长政策保障体系。

(三)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基于农业现代化对于青年农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院校主动对接现代农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7月教育部组织对农牧渔类33个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修(制)订,并指导打造园艺技术、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专业为核心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全国开设农牧渔类专业的294所高等职业院校中有19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有55所被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认定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涉农职业院校聚焦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升、价值塑造目标,探索构建了弘扬“三农”精神、契合产业需求、体现“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投身于农业相关领域,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据统计,2022年开设农牧渔类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就业率达到67.8%,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达到96.84%,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服务组织对农业类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逐年提高[7]。

二、青年农业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青年农业人才队伍规模、科技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农业人才培养面临如下困境:

(一)人才数量总体不足

据统计,全国乡村就业人数已连续多年递减,2018年至2022年乡村就业人数减幅达3.4%(见图1)。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乡村就业人员中16~45岁人员占比31.4%,60岁以上人员占比达24.5%,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3.1%,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青壮年劳动力加速外流,农业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低(见表1),农村青年人才呈现高度紧缺趋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智慧农业、大型农机装备等技术密集领域的服务人才缺口也将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农机装备类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吸引力仍然较强,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划,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从“十三五”规划末的1010万人增长到2025年1500万人,存在巨大缺口。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人才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日益强烈,与青年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老化、农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也将进一步凸显[8-9]。

(二)人才供需匹配不紧

2021年教育部修订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设有中职19个、高职专科20个、高职本科7个涉农专业,涵盖了生产服务、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类、交叉融合类相关专业[10]。但是,在办学实践中,受到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吸引力不强,以及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技术领域教育资源配置门槛较高等因素影响,涉农职业院校新兴技术类专业实际设置比例较低,应用技术创新转化等关键领域青年技术人才供给不足[11]。部分院校还存在教育教学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教师产业实践能力不强、专业产教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课程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毕业生产业服务能力不佳等问题,导致农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12-13]。

(三)人才创新活力不强

受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技术回报率低等因素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度不高、对技术创新投入动力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不强,在新品种选育、加工工艺研发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步伐较慢。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389家上市涉农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61%,而且75%的上市涉农企业不具备重点科研平台,57%的上市涉农企业没有研发经费外部支出[14]。科研院所在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成果性收入分配等方面制度机制还不够灵活,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厚[1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而不强,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滞后,农技推广部门存在“行政化”倾向,技术创新的机制不畅,人才晋升难、流动难[16];在推动涉农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也还存在学生创业素养不高、学校实践支撑条件不完善、乡村创业政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难,返乡创业人才创业带动能力还不强[17]。

三、青年农业人才培养目标

伴随着农业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加工技术、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岗位分工不断细化调整,农业领域职业岗位能力也在持续重构。职业院校要回应时代之需,加强涉农专业建設,校准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支撑人才。

(一)树立“新思想”,有服务“三农”的情怀

“三农”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所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年农业人才培养应当把厚植“三农”情怀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发挥好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在建设实施耕读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注重将“中华优秀耕读文化”“育种家创新实践精神”“农业人艰苦奋斗作风”“田园逐梦的价值追求”“强农兴农的时代责任”“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创设实践场景,打造思政微课、情景体验课、社会实践课等方式,发挥专业实践和岗位实习平台作用,引导他们从思想上认同“三农”、情感上热爱“三农”、行动上服务“三农”,启迪形成青年农业人才以“一懂两爱”为核心的“三农”价值观,培育时代新农人,引领农业新发展。

(二)掌握“新技术”,有良好的农业科技素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引领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革新,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应紧盯产业技术发展新动向,对标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调整专业建设布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新技术跨学科融合渗透,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业技术等作物生产类专业要把握绿色生产、智慧管理、高效种养的发展趋势,探索将分子育种、智慧农业元器件、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融入课程教学;设施农业与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农机装备类专业要把握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探索将智慧决策、农机导航、精准作业等新技术应用融入课程教学;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农产品流通与经营管理等加工流通类专业要聚焦产后减损、智慧高效的发展方向,探索将智能筛选与贮藏、绿色保鲜、冷链耦合等新技术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注重培养青年农业人才跨学科技术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建立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提高他们利用关联学科技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系统性、复合性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和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敢于打破定式思维和守成束缚,培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培养技术示范推广能力,使他们扎根农村、亲近农民,服务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三)拥有“新理念”,有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

农业经营管理职业化、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农技服务社会化、农产品营销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院校在育人实践中要主动适应发展需求,将现代化发展新理念、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市场化营销服务新机制融入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青年农业人才的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能力,通过优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岗位管理、要素分配和过程管控,实现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目标;注重培养市场分析和渠道拓展能力,通过开放合作和信息共享,分析把握政策导向和农业农村市场规律,拓展优化农资、农机、农技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生产经营各环节价值增值;注重培养质量控制和品牌塑造能力,按照绿色发展要求,严格落实生产经营标准和规范,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产品商品属性,塑造特色农业品牌;注重培养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促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

(四)融入“新业态”,有良好的创业带动能力

返乡入乡农村创业带头人是推动科技、管理、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带动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是乡村创业的关键力量。职业院校应充分履行培养学生创业实践精神,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和奉献精神,增强乡土情怀,使其扎根服务乡村,发挥“头雁效应”;注重培养提升创业素养,重点提升创业项目遴选和策划能力、创业资金筹措管理和金融政策应用能力、创意产品开发和经营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注重培养新型创业技术应用能力,使其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创业相关技术专长,适应农村电商、直播直销、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创业需求;注重培养创业带动能力,使其能够立足本地实际,有序调集生产要素,做好人、财、物统筹管理,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学技术、闯市场、创品牌。

四、青年农业人才培养路径

职业院校应聚焦做强农业现代化“四支人才队伍”,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灵活、产业融合度高、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特点,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融入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育人生态,探索符合农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的“四新四融”青年农业人才培养路径(见图2)。

(一)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长期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如20世纪40年代初,山丹培黎学校将开设专业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办了27个工(农)厂,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育人模式,是中国最早期的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典型[18]。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青年农业人才将是扎根农村、立身农业、服务农民的生力军。人才培养更要坚定“产教融合”发展方向,传承实践精神,增强适应性。

首先,要坚持立足产业建专业。紧盯种子产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国家支持发展重点领域,立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布局专业建设。如粮食主产区要重点建设作物生产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相关专业,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牧产品优势产区要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绿色生产、农产品流通等相关专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专业群建设要重视专业之间关联度及产业各环节匹配度,理清组群逻辑,注重跨学科技术融合,有针对性地引入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或课程赋能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在传统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或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基础上,加强校地联动、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项目托管、引企入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新模式,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校企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管。如培黎职业学院马铃薯产业学院立足服务当地“国家级马铃薯区域良繁基地”建设,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在校内共建种薯组培生产基地、共育创新团队、共研教学资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将教育链和人才链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衔接。同时,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茶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实施的“一徒多师、逐轮提升”的学徒拜师及技艺传承模式,极大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19]。

再次,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抢抓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实施“一体两翼”重点任务的机遇[20]。立足优势专业和区域产业,积极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种子生产基地或农产品重点功能区建立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高端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完善实体化运行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培训服务、生产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整合发挥各方资源优势,推动校企合作从单一、零散、小规模走向多元、特色、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创新发展。

(二)构建“科教融汇”的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院校是应用技术创新及推广转化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跨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要建设产科教协同科创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实际和专业特色,以农业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瓶颈、农机装备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工艺研究为重点,联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政策、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健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各机构间项目并行、资源分散、力量不足的问题。力争在高产新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加工工艺研发、特色农产品设计等领域研究形成一批技术成果,服务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可以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建设运营模式,立足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特色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效。

二是要打造产科教协同创新团队。对接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需求,依托建成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建立“技术带头人+企业专家+技术骨干+青年学生”的复合型创新团队,实现教科研资源共建、产科教力量协同,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区域示范性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解决关键性和“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依托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重点专项,积极推動“项目牵引、柔性组合、分工明确、融合互补”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青年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推动建立一支“产业导师+专业教师+青年学生”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对接服务重点产业、农业园区、涉农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是要培养创新型青年农业人才。新西兰教育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曾提出“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21]。职业院校要根据产业需要和学情实际,充分发挥教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支撑作用,探索搭建共享实验(训)室,指导组建科研社团或学创团队,将创新目标任务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发展等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和体现创新能力的学业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项目设计、项目探索和技术攻关,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加入学校重点项目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其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实现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三)构建“证训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分工加速变革、专业技术要求快速攀升,职业院校也必须加快推进教学改革,突出职业导向,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现代农业不同业态、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人才需求。

一是基于职业标准构建课程群。聚焦落实青年农业人才“四新”培养目标,对标种子繁育员、农业技术员、有害生物防治员等相关职业标准与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对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检测等各环节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对照教育部发布的农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导向,融入“三农”情怀教育,建立知识重构、岗技融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共建共享型的课程实训和生产实践教学平台,引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实现打牢基础、强化技能、拓展知识三阶段进阶成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既有“知农爱农”情怀又有“强农兴农”本领的农业人才。

二是建立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采用“结果与过程结合、技能与素养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教师、企业和学习平台多主体参与,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学生知识掌握牢不牢、技术技能强不强、“三农”情怀深不深进行全方位评价。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行业组织证书等技能评价,有针对性地将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一体化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等级认证,提高青年农业人才岗位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是统筹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针对农村青年人才在职学历教育、岗位提升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找准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培训服务的结合点,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积极对接实施农业科研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训提升项目。按照注重实践、贴近实际、精准高效的教学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完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建立专兼职培训师资库,按照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精选模块化课程实施教学。通过规范运行管理、打造品牌项目、实施质量工程、争创国家级培训基地等途径,提供高效优质培训服务。同时,应坚持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相结合,建设校内就业服务平台和资源,建立“就业推荐、岗前培训、稳岗提升”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青年农业人才掌握技术技能、实现稳岗就业。

(四)构建“学创融洽”的创业育人生态

青年农村创业带头人是引领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发展的优势,采取教学培训、平台引领、项目孵化等方式,将知识技能学习和创业能力提升相结合,推动实现课程学习与创业活动融洽共生,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提升创业课程教学质量。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业育人的基础,涉农专业创业教育,要针对学生在农村电商、农业生产经营、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等领域的创业需求,有机融入“四新”目标,依托专业课程为创业储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依托专门的创业课程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依托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项目运营、市场开拓、风险管控等方面综合能力。要加强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储备,探索建立产业导师+校内导师的“双导师”育人机制,吸纳行业企业家、创业校友等兼职师资参与创业教育,打造高质量的创业育人师资队伍。要推动建设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创业训练、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促进提高分析决策、技术创新、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的能力,提升青年农业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是打造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把创新创业作为促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保障资金和资源投入,推动建设市场开放性强、产业融合度高、服务保障有力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客工坊、创业实训中心等平台,争取导入地方政府关于农村创业支持政策、培育项目和配套资源,打造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加速器,为青年农业人才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创业活动提供场地保障、创业指导、技术支持、项目管理和政策服务,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建设的集技术培训、经营训练、创业孵化、跟踪指导为一体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服务乡村振兴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活力。

三是支持培育优质创业项目。好的项目是创业的前提,好的团队是创业的基础。职业院校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资源,依托政府招商、企业发榜、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遴选潜力大、前景好、技术性强的优质创业示范项目,组建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加大学校创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学生创业引导基金,在项目启动、转化、运营的关键环节予以扶持。支持学生参与农业技术研究、农业新業态探索,培养其提升创业思维、积累创业经验,为今后就业创业和服务带动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青年农业人才。解决当前农业农村青年人才流失、人才供给匹配度不高、人才创业活力不强的问题,除了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培育、人才纾困解绑等工作提升行业自身吸引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抓好教育,特别是涉农职业教育。涉农职业院校要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更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打造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农业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真正为农业农村培养一批有情怀、愿意下、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央视评论员.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J].渔业致富指南,2019(19):3-4.

[2][16]光明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⑩科技创新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EB/OL].(2023-01-06).https://m.gmw.cn/toutiao/2023-01/06/content_36283975.htm.

[3]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149-155.

[4]陶昌学,李增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要义及路径选择[J].学术探索,2023(8):141-148.

[5]胡宏亮,王慧,张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用机理、現实挑战与调适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7):17-23.

[6]教育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720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3-11-21).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2311/t20231121_1091460.html.

[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5-21.

[8]杨莉.关于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4):357-359.

[9]肖舒苑,易川琪,张梅.发达经济体青年农民培育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2023(2):80-83.

[10]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EB/OL].(2023-05-22).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zhijiao/.

[11]喻保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智慧农业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2(9):22-23.

[12]陈新忠,郭广霞,朱晓燕.新时代加快农科紧缺人才高质量培养——基于IPOE框架的504名农科专家访谈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22(6):38-46+67.

[13]高建平.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2(9):109-110.

[14]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2022.

[15]吕剑红,黄文勇.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08-110.

[17]陈会丽.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3(8):62-64.

[18]张建红.路易·艾黎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研究[J].甘肃教育,2022(18):15-18.

[19]黄海珍.基于职教集团茶类专业“一徒多师,逐轮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茶业职教集团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33-37.

[20]王扬南,崔岩,张亚杭,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0):5-13.

[21]路易·艾黎.农民的希望—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66-195.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