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思想•政治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及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guangminglw 时间:2024-4-28 18:24:34 阅读:21次 【字体: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及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资本积累发展


加春阳 惠睿鑫

摘   要: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与深层次社会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阐释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积累了它的直接对立物,使社会财富呈现不均等流动,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无产阶级增加、社会贫困积累等现实问题。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价值,以充分发挥资本在激活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资本积累;有机构成;贫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4-000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活力被不断激发,资本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资本的流通必将产生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同时伴随有资本的积聚和集中”[2]749,资本的运动会对已有的生产关系作出深刻调整,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因此,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科学认识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资本积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资本积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整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的内涵、实质、形式、后果及其发展趋势,在对剩余价值产生和去向的论述中,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在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对比分析中,明晰了由简单再生产走向扩大再生产的逻辑关联。马克思认为,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2]668。在流通环节中,资本首先转换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环节中劳动者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形成商品,通过交换将商品转化为新的货币。其中,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并投入到扩大的再生产过程之中,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资本从诞生起就注定不是静止的,要不断地运动,要追求高出自身价值之外的价值;一旦这种运动停止,资本也就随之死亡了。

资本积累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善了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构。马克思对重商主义学派的经济观点进行批判时指出,流通领域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只有“绝对利润”才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只有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带来剩余劳动量的积累,进而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对重农学派的批判中,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的起源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3]。在对魁奈的《经济表》进行深刻研究后,马克思认识到资本积累过程就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批判中,马克思明确了商品价值的含义,强调生产劳动在剩余价值产生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运动及其规律进行了认真考察和充分研究,之后形成了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阐释。

其次,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透视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一再强调要从经济事实出发分析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是储蓄起来的劳动,对劳动及其产品具有支配权力。“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4]115“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积累为前提并且导致资本的积累,从而使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4]121“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4]172资本积累理论包含着关于资本主义建立、发展及其灭亡的深刻道理,也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金钥匙”。

最后,通过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进程和研究方法,彰显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体意义。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述资本积累理论的形成,并将这一方法贯穿于《资本论》的整个理论体系。在第一卷中,马克思用比较抽象的方法对资本积累的内容、结构及发展趋向进行了描述。在第二卷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的运动变化及其趋势分析,得出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能够深深契入资本主义企业,可以从更加具体的环节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状态。在第三卷中,马克思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状况考察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揭示,让我们通过资本积累的视角认识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理论的整体意义不仅表现在它的宏观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进程和整体方法方面[5]。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密码,也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矛盾的关键。同时,资本积累是资本运动的重要环节,它使社会生产资料呈现不均等流动,引起贫富两极分化、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及社会贫困程度日益加深等社会问题。资本积累的“三重性”直接影响着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资本积累引起贫富两极分化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707,指出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比例关系由生产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经济要求所决定。在资本增殖过程中,可变资本是关键。资本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他人的活劳动”[2]673。资本有机构成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体现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动力、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等。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技术的变化不会对资本有机构成产生太大影响,即扩大生产的同时追加了与生产资料比例相同的劳动力之后,不变资本与总资本的增长比例保持一致,有机构成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利润减少的状况是资本家决不允许出现的,也就是说,资本的本性不能让劳动价格相对提高,或者说资本家不能容忍对劳动剥削程度降低的情况出现,这时资本家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剩余价值的创造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提升。随着资本的积累和聚集速度加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劳动者拥有的财富不断减少,两极分化日益严峻,社会购买力和产品增长之间的差距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社会生产逐渐扩大和劳动者购买力逐渐缩小的矛盾加剧,即“买”与“卖”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扩大,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难以维持生活资料的消费。这一矛盾导致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商品,导致社会产品流通不畅,劳动者的购买能力无法维持扩大化的商品流通。沉重的生活支出让劳动者的贫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贫困成为劳动者生活的普遍境遇,贫富分化在资本积累的需要下被进一步拉大。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生产条件下的最大承载限度时,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家与劳动者的矛盾会在短时间内急剧爆发,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二)资本积累导致无产阶级的增加

劳动力作为资本可变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增长过程中,可变部分也随之增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价值必然有一部分再转化为可变资本。假如在资本的构成不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也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只要给予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或者与不变资本同量的劳动力,对劳动的需要就会随着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发生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也会相对一致。在资本生产的过程中,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变为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或者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在资本规模扩大的同时,这种增值额本身也在不断增长,并且随着新的投资需要、新的市场环境、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提升了剩余价值或者剩余成品转化为资本的效率,资本的积累量和规模得到进一步拓展。资本家对资本的积累需求量远超劳动力或工人人数的增加,对工人的需求量也远超工人的供给,工人的数量随着资本积累的提升而不断增加。

劳动力作为一种价值增加的手段,不能脱离资本而单独存在。在再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资本几乎都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数量和生产这些生产资料所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决定了生产的规模,形成了资本积累的类型与能力。然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买卖,使得劳动力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被资本家对工人的雇佣关系所替代,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如此,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同时积累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对资本家而言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工人为了生存还要从资本家那里购买必要的生活资料。長此以往,工人的工资比例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小,资本积累的量将进一步增加,社会贫富差距会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层层剥削中逐渐扩大,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将愈演愈烈。资本积累的过程实质就是劳动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工人数量供给不断增加的过程,随之使得无产阶级的规模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增大而扩大,最终发展成为足以对抗资本主义统治的阶级力量。

(三)资本积累造成社会贫困的积聚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边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5]。马克思对资本性质的论述是建立在对剩余价值分割基础上的。资本积累过程也是贫困积累的过程,资本积累的现实过程展现了贫困积累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向。资本的本质其实就是不断追求自身增殖的市场权力,资本追求增殖的动力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强大的自发性动力,能够使社会生产力系统在质与量上都得到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张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这不是资本扩张的目的,而是资本扩张必然产生的现实效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资本扩张悖论。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制度下,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不断增殖,使得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力”被不断吮吸,造成社会“贫困积累”的不断加剧。从资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来看,资本积累必然造成贫困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是相互对峙的。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扩张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后认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2]742资本主义在社会方面的表现就是资本增殖的发展,使得可支配的劳动力数量在资本增殖的影响下飞速膨胀,继而造成产业后备军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内,产业后备军人数的扩增,导致常备过剩人口数量随之增多,产业工人所遭受的贫困程度也随着供给人数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恶化。最后,产业后备军人数越多,工人群体中贫苦阶层的数量就越大,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程度也就越严重。这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它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工人阶级所占有的社会财富逐渐变少,社会地位不断降低,生活状况会越来越贫困。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会造成失业率急剧飙升,劳动者的收入及生活水平骤然下降,社会贫困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加速积累,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的贫困程度,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极端对立。

三、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1],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刻理论阐释。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源头,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对实行经济改革、完善经济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资本积累理论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融合

中国的改革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要想获得生命力,就必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从中国的经济现实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形式、工业化道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情况马克思没有遇到过,《资本论》里也就没有讲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时代特点、国情变化、经济形势,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形成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成果,以回应时代、回应问题。资本积累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发展环境、社会条件、经济任务、时代要求等方面出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科学认识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有益作用,有力回避在积累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使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将资本积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融合,不断总结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情况,创新资本积累理论的新方法,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新挑战。

(二)调整经济结构,强化经济整体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文化环境等因素,造成了我国经济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实状况,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拉大,严重限制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要改变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保证全国经济能够平衡发展,提高经济建设的整体质量;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全面進步。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资本在落实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有效的财政金融制度,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逐渐缩小经济差距。党和国家要对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较差、经济环境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发展经济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保障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要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构建生活富裕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三)改革分配机制,促进发展成果社会共享

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而分配方式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生产稳定的社会关系,“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分配制度也在适时地做出调整,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经济建设,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但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部分领域和地区内的收入差距依旧在逐步拉大,劳动报酬在劳动者初次分配中的仍然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还不够科学,使得贫困在部分地区和社会群体当中不断积累,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更无法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讲“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2]723。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优化分配机制和分配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可持续问题,让贫困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整体性,推动社会资本、经济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欠发达地区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经济发展格局,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在全社会科学合理地分配,最终消除两极分化,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四)坚定经济开放,统筹两个大局

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54这种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4]54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形势在顺应这种变化时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党和国家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度挖掘经济增长动力,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使我国同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紧密,逐渐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绝对不容许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发展需要统筹两个大局,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顺应世界经济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应积极引进国外资本、盘活国内资本,通过有效的资本调控政策,使资本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能够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围绕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努力在重要产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壮大经济发展能力,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效遏制平台垄断

十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必须着力查处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等背后腐败行为,斩断权力与资本勾连纽带。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完善流通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的要求。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经济环境,就要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开展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加强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评估,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市场具有盲目性,经济发展要未雨绸缪、提前预判,有效防止资本扩张带来的社会危害,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虚拟经济等新业态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资本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胆子就会大起来[2]871。资本要生存,就会想尽办法实现自身的扩张,这是它的本性。在现有资本结构的条件下,资本会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等,以兼并、收购等形式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大。当然,有序、合规的资本扩张,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得到了现行政策持续支持并推动。所谓资本无序扩张,实质就是垄断。资本无序扩张可能造成短期强烈的逐利性,遏制或者扼杀其他的技术创新,也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垄断,以损害广大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获得超额收益。资本在无序扩张过程中会对社会媒体及社会主体施加影响,以图改变社会主体对于垄断现象的社会态度,引导舆论的走向,掩盖资本的逐利本性。正因如此,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风险,党和国家果断出手,狙击资本巨头的垄断和资本的无序扩张。这对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必要的措施,对企业发展也是良性的引导,能够让资本重回振兴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康庄大道,摆脱互联网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扼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蕴含的经济发展思想,对新时代我国进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资本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激发市场活力、激活经济要素、扩大产业规模等方面具有强大作用。但是我们也要坚决抵制资本增殖过程产生的贫富分化、贫困积累、失业人数增多等负面效应,为建设人人参与、共同富裕的经济环境提供现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上海经济研究,2020(10):6-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张雷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7(1):14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