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栏 目: 关键字:
“诗意的音画”:浅谈中国钢琴作品诗画般的意境美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23 11:56:34 阅读:197次 【字体:

“诗意的音画”:浅谈中国钢琴作品诗画般的意境美
——以《巴蜀之画》作品赏析和演奏技巧分析为例

2023-08-21 23:45纪颜琳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巴蜀乐曲旋律


纪颜琳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000)

在印象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中诞生的无论是音乐作品、美术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是交融相通的。一首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本身既是一副秀美的山水画,也是一首含蓄蕴藉的诗篇。这种观点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音乐中的每一个和声就宛若一种色彩或者诗篇中的一个词语,每一段旋律就仿佛图画中的各种灵动线条,或者一句绚丽飘逸的诗句。

再说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中的意境美。对于意境美的表达,通常是出现在诗或画中,因为音乐、美术、文学在艺术精髓中都是相通的,所以意境美同样也出现在了音乐中,特别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当然在追求意境美的过程中,创作者也会与大自然心灵沟通,通过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不断追求真实的意境美和自然美。当然,在我的认知中,自然美是包括在意境美之内的。

一、《巴蜀之画》作曲家和作品简介

通过阅读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到这首中国钢琴小品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先生所做。他的少年时期是在四川省内江县度过,这首《巴蜀之画》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描写他从小成长的家乡的,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使他无时无刻都深深眷恋这片沃土。黄虎威先生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感受而来,因此更容易走入人民群众的内心。

20世纪50年代末,黄虎威先生完成了《巴蜀之画》这部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以“汉藏民歌音乐旋律”为基础,以巴蜀地方人文为背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统一的产物,也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每一首钢琴小品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图像写照。[1]

《巴蜀之画》前三首融合了汉族、苗族温柔婉转的音乐特色,后三首借鉴了藏族乐曲豪放、喜悦的风格。《晨歌》采用了蒲江民歌《割草歌》的旋律,该曲十分短小,旋律优美飘逸,短小精悍,描写四川山区云雾缥缈的清晨,朦朦胧胧的光穿过层层枝叶形成一道道光柱,鸟儿啁啾地叫着,好听极了,是大自然最纯真的声音。《空谷回声》中出现了茂县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旋律。曲中采用旋律线条相同的动机前后有中强与弱的力度对比,在不同的音响层面上表现出了空谷回声,十分有意境美感,也使聆听者产生联觉反应,想象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的壮观景象。此曲虽然重复动机,但却既有意思又有雅致,不知大家听后有何感想,反正我竟在歌唱性中觉察出一些俏皮。《抒情小曲》借鉴了江油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这是一首情歌对唱。而我演奏时,认为也可以当成初恋男女羞涩对话的感觉,该曲极为抒情,中部右手的六连音,似山间潺潺的流水声,后文也会提到。《弦子舞》采用了阿坝地区藏族的民间歌曲旋律在高低音声部的切换,以及右手跳音和左手分解和旋的伴奏,给人以藏族舞步的韵律感,给人以节奏的美感。《蓉城春郊》借鉴了民歌《大河淌水》的旋律,描绘了川西平原春天的景色。《阿坝夜会》则展现了节日热闹的场面。[2]

二、意境美的概述

其他论文资料中指出广义的意境,是指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形象地描写描绘方法突破真实具体的场景,进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时空内,从这个更宏大、更特殊的角度对世界各个方面情形获得一种带有些哲理性的领悟和思辨。这是心灵以及听觉美丽的境界和情调。它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

三、意境美在音乐作品中的诞生以及审美主体在乐曲中的感知萌芽

对于“意境”一词,众多学者争议颇多,使之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意境美这个概念原本是属于诗词和绘画的,一位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将“意境美”的概念引入到音乐之中[3]。他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观点特别著名,即“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自此,后人在评论中国乐曲时,也用“意境美”来评价。

初听《巴蜀之画》的《晨歌》《抒情小曲》《蓉城春郊》,只感觉美得朦胧,幽若烟雾缥缈的云端奏出的仙音,又带有若隐若现的依恋、彷徨和伤感。可在这首乐曲中,如何发觉其中的意境美呢?刘长林写的《意境中的美感——试论宗白华美感思想中“合”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灵感。我赞同其中的观点,即叔本华的“静观论”和里普斯的“同感论”是其中形成意境美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说静观,它是意境美感萌生的初始状态的前提之一。在大师看来静观“即停止一切冲动,用极冷静之眼光观察之”,其本身是客观的、无关自身利害的一种观察。正如《巴蜀之画》,我们在不经意间初听一遍,会先了解了他的基本旋律、所表达的情绪、所描述的画面、曲风、创作背景等等,在大脑中已有最初的乐曲轮廓,这是偏理性的一种欣赏音乐的方式。至于同感,是意境美感产生的第二步,及用心去体会乐曲,我认为这就类似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静照”这一审美观照方式。宗白华认为世间万物在这“空明的觉心”中不经意间便沾染了人的灵性,这便是“美感诞生的时候”。[4]

四、意境美在《巴蜀之画》中的表现途径

(一)分曲《晨歌》中体会意境美

《晨歌》的意境美的表现途径为触景生情。论文资料中指出,所谓触景生情即作曲家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某种特殊的情思当自己心动,但是他在不经意间遇到了某个场景或风景给了他触动,引起他抒发自己独特感受和情思的动机,于是,作曲家便在描绘这种生活图景时同时抒发自己所触发的内心情思。然而《晨歌》描述的就是巴蜀之地的早晨风光:可以想象所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所谓清晨,晨雾在微风的吹动下,飘来飘去,像冰山雪峰,似蓬莱仙境,如海市蜃楼,使人飘然欲仙……这像是一幅山水画,是大自然做的一首诗。作曲家黄虎威先生触景生情,流露出对巴蜀之地清晨的喜爱和迷恋,沉醉于山水中,沉醉于家乡的美中,沉醉在音乐的意境美中……《晨歌》总共一个旋律重复两遍,宫音与羽音,商音和羽音在旋律中互相按顺序、倒序演奏,宫音和羽音之间的旋律是歌唱性、线条性的。音响效果模仿山谷中民族歌唱者歌声的回音,这何不是虚幻缥缈的意境?演奏时,从心出发,想象山水画般的意境,仿佛置身于其中地感受它,由心到手臂到指尖,缓慢地抚摸琴键来触键,力量从放松状态的手臂集中到指尖,使声音通透又带有些缥缈朦胧之感。适当的手腕转动也可以增加音乐的流动性,更有助于体现民歌的横向流动。前两个装饰音是为了装饰强调商音和宫音,第二个装饰音是为了不让半终止回归到的宫音愈发突兀,也有利于民族性的流露,第三个华彩装饰音像一小团云雾灵动地从云端飘下来,或者鸟儿叫声在山谷中形成的时隐时现的回声。

旋律的后半句宫音、商音和羽音的组合将四川民歌的民族音乐特色表现出来,由渐强到减弱,还是体现主题“巴蜀之画”的山水水墨画的意境美,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阴柔之美。它的左手伴奏,是带有淡淡中国风的三度和弦阶梯式下行,在乐曲进行中,推动乐曲的进行发展。第四小节的旋律仿佛还想再继续民歌歌唱,但作曲家想让他有所收束,下一个乐句再继续民歌歌唱,所以我感觉第四小节有些意犹未尽,但有些不情愿收束的旋律感情特点,体现了山水画含蓄、似女子娇嗔的与众不同的另一种意境美。再通过富有意境美的小型琶音,朦朦胧胧地过渡到下一乐句的旋律。“水容山态两相饶。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酒病厌厌何计那,飞红更送无聊。莺声犹似耳边娇。”诗句在脑海中萦绕。

(二)分曲《蓉城春郊》中体会意境美

整首作品是清新而富于诗意的。前五小节仿佛从远方传来的伴着潺潺流水的缠绵悠长的歌声,当然在我的认知中,右手模仿的是歌声,左手模仿的是潺潺流水。恰恰是这伴有模仿潺潺溪流的左手伴奏给这首曲子添加了朦朦胧胧的意境美,听着乐曲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其中。既然有潺潺流淌下来的溪水,想象带我来到了山涧,自然有回声。那第三小节的音符比第二小节整整高了一个八度,演奏变得更轻了,更像是第三小节是第二小节无论是歌声还是流水声在山涧中的幽幽回声,这何不是第二处我们能体会到的意境美呢?忽然,我想起一句诗:“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山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第五小节结尾到第六小节油慢渐快的颤音,宛如潺潺流水进入了山涧的陡坡,流速越来越快,左手好像一大朵水花交替砸落到不同大小高低的石头上,形成清脆明亮的声音。这又是意境美来我们再一次移步入景呀。倒数第四小节,用琴声模仿三声清脆的鸟叫声,别具风味,用独特的意境美将用琴声描绘的整个山水画都“活”了起来,“动”了起来。最后是回味悠长的模仿溪水潺潺地流向远方……恰似“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五、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特有的自由性体现意境美

老子的中庸思想曾指出“道法自然”“无为”,本质上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当然,这种“无为”精神在中国钢琴音乐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巴蜀之画》作为用地方民歌发展出来的钢琴作品,该作品在创作中运用了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手法与民族五声性调式相结合的手法,有不错的音乐效果。至于自由性,就是可以这样理解,四川民歌节奏自由,相信大家都听过山间的山歌对唱,然而这首钢琴作品就是在模仿原生态的山歌对唱,溪水流动,鸟儿鸣叫等恬淡自然、又不失民族性的场景,那如果我们演奏这首曲目时,一板一眼,严格按照节奏和音符演奏,没有留任何气口,没有旋律的相对一部分拉长,包括结尾音的相对拉长延伸,那便失去了真正的中国味、也失去了体现意境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抒情小调》左手切分的低音,作为基本骨架支撑起整个曲子的节奏,使整个曲子有整体性,不会听起来太过自由和分散,是这首曲子的灵魂之一。右手的旋律在一问一答,像是少男少女谈恋爱时,男孩子羞涩的提问,女孩子遮遮掩掩的回答。而像女孩子回答的那段旋律里有装饰音,特别像女孩子动心后支支吾吾的感觉,装饰音要演奏出感觉,不要演奏的过快,即使是装饰音也要有歌唱性。之前提到的男女对答,演奏时不要机械性,要像你自己在哼唱这段旋律,你的指尖就是你的嘴巴,旋律有收有放,体现乐曲的自由性和意境美,甚至演奏入迷时,会有周围云雾缭绕的感觉。随后这首曲子是右手六连音伴奏,左手是主题。虽然这里左手是旋律,但右手也要有歌唱性的伴奏,不能单纯只把它当伴奏。右手的六连音就像是泉水在山间潺潺流淌,那其实大家都有发现美、听到美的视觉和听觉,我们真正来到山间细细聆听,潺潺泉水流淌在不同的石头上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演奏右手时,也要注意和声色彩的变化。整个过程仔细聆听,会发现流水声恰恰就是一首大自然的天然乐曲。

六、蜀地方言的韵之意境美

在四川那里,有“等哈哈啊”“出来啰”“你快点噻”等常用语句,因为加入了助词,往往多形成四川话先扬后抑的音调旋律走向,并带有长长的拖音,形成刚中带柔的蜀地方言“韵”味。在《巴蜀之画》里有很多像描述四川当地人用蜀地方言对话、说话的乐句,体现了蜀地方言在中国钢琴乐曲中间接体现的意境美。就像《抒情小曲》就是典型的情歌对唱,也可以理解为害羞初恋男女之间的对话。第一个右手旋律的小动机有一种含蓄、羞涩的感觉,两个四分音符我个人认为可以当成“啊”“啰”“噻”之类的语气词,旋律走向先向上,后向下,就与四川话先抑后扬的特点类似。再看右手第二个动机,那个装饰音用的既巧妙又恰到好处,可以演奏时想象女生在撒娇。中间部分低声部重复之前高声部的旋律,虽然旋律类似,但是体现了男生说话的嗓音特点。聆听《抒情小曲》这首乐曲,仿佛在看一个小型电影,一幕幕在脑海中放映,极具戏剧性。

七、时代性特征

中国早期的音乐理论著作《礼记·乐记》就有提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可以充分体现音乐特点与当时所处时代政治有很大联系影响。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先生于1965年所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其中1963~196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重重阻力和困难。当然这首乐曲描绘了人民生活安泰幸福、恬淡自然的一幅四川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笔者认为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新中国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这恰恰也体现了作者对新中国当时发展的信心。同时这也显示了新中国虽然发展困难重重,但仍旧尽力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向往,带给人们踏实的生活感、安全感、依靠感。曲中《晨歌》聆听鸟鸣的情调和惬意,《空谷回声》山歌对唱的俏皮欢乐,《抒情小曲》那种对男女互相爱慕而羞羞答答对话的描绘,《弦子舞》和《阿坝夜会》的热闹和自在……这让我深切感受到有国才有家,像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里面既有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又有国家被侵略的悲愤感和深深的不安全感。新中国的成立,给人们心中足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体验生活的美好。当然战争也激发了许多作曲家的灵感,在那期间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经典著作,但是时处新时代的青年,要珍惜和平,努力提升自身技能,为祖国复兴尽自己绵薄的一份力!

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是一种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并享受的乐种,从古至今,无数人痴迷于中国传统钢琴音乐的创作,无数人沉迷陶醉于欣赏中国钢琴音乐里面体现出来的意境美。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要有一双发现意境美的耳朵,善于在音乐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境美。大学音乐课堂中的意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作为音乐老师要更加努力,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更好地将音乐中的意境美表现出来,引导学生爱上体悟音乐之美,音乐意境之美,让音乐意境之美永远停留在他们心间。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