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 >>
栏 目: 关键字:
论法国儿童绘本的“哲学化”取向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1-2-2 10:55:42 阅读:883次 【字体:

论法国儿童绘本的“哲学化”取向


摘要:法国儿童读物的哲学基因与“儿童感”如何在17世纪左右的法国形成与哲学书籍和绘本印刷技术的发展有关。法国儿童绘本通过具象-抽象-具象的叙事方式和运用图像的象征意义表现哲学主题。法国儿童哲学绘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批判性思考和理性辩论的哲学思考方式。

关键词:法国;哲学;儿童绘本

提到哲学,我们常常会想到这样一些词:根本(本质)、存在、理性、思辨、批判、认识、价值判断等。这些词构筑出来的“哲学化”,是一门高深的、需要有深厚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学科。对于对自身和世界几乎还一无所知的儿童来说,“哲学化”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近年来在法国童书市场上却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绘本:《小小柏拉图》(Les Petits Platons)、《哲学家学徒》(L’apprenti Philosophe)、《儿童哲学智慧书》(Philozenfants)、《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Goûters Philo),等等。这些绘本的话题包括生存、幸福、自由、美、艺术、认知、想象,也包括战争、暴力、不幸、悲伤,甚至死亡。在这些话题的探讨与延伸中,法国儿童绘本不断涉及哲学的一些最本原的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认知自己和世界?如何从道德和审美的层面进行价值判断?……再联想到法国如火如荼的童书市场,以及居高不下的版权出口数量,不禁引人思索:为何在法国会出现这样一系列带有哲学意味的儿童绘本?这些儿童绘本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

一、法国儿童绘本中的“哲学化”取向

“哲学化”一词,源于拉丁语“philosophia”,意为“热爱智慧”。英国哲学家罗素定义的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胡适眼中的哲学则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的学问”。毕达哥拉斯定义“哲学是关于存在、认知、价值、原因、思维和语言等问题的整体性和根本性学科”,哲学的方法包括提问、批判性思考、理性辩论和系统呈现。与东方哲学的隐秘、高深相比,西方哲学似乎更为日常、生活化。尤其是经历过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和近代三个主要时期的西方哲学,发展出一系列经典的哲学问题和为真理而辩论的哲学实践方式。

西方哲学的日常和生活化倾向最明显的体现之一就是渗透到儿童读物中。法国儿童绘本主要以三种方式体现哲学:第一种,命名中带有“哲学化”一词的出版物;第二种,以经典哲学命题或哲学家名字命名的出版物;第三种,命名中既没有“哲学化”字样也没有经典哲学命题,但内容中蕴含哲学意味的出版物。前两种形式的出版物最便于检索与统计,笔者通过法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进行了查询和统计(时间截止到2018年10月),部分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法国系列儿童绘本中含有“哲学化”的图书目录

续表

表2 儿童哲学期刊目录

这些系列读物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探讨了关于存在、自我、生活、情绪、集体、记忆、时间、权利、宗教、道德、金钱、战争、机器、权威、自然等话题。如巴亚集团出版的《思考世界的孩子》丛书,作者阿内-索菲·希拉尔身兼编辑、教师、哲学家等身份,一直为法国著名儿童杂志《爱思特比》(Astrapi)哲学话题专栏撰写文案。杂志每期选出一个读者(通常是7-11岁的孩子)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来源于儿童对日常生活的发问,但是往往蕴含着关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内涵。如“为什么总是大人发号施令?”“人为什么会做噩梦?”“节约好还是挥霍好?”“世界上为什么有穷人和富人?”“世界从哪里来?”“艺术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接受所有的一切吗?”“为什么我是我?”“上帝是谁?”等。由于近年来的恐袭和难民问题,也开始出现类似于“战争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的宗教?”等充满人文社会思考的问题;还有些极具法国特色的问题,如“人们都在谈论的‘世俗化’(laïcité)是什么?”。对于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疑问,作者和插画师通过创造个性鲜明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幽默的对答,让儿童读者产生切身的共鸣和瞬间的恍然大悟。

除了这些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作者和编者哲学倾向的书目,更多儿童绘本并不直接标以“哲学化”字样,但是文本和图像中却隐含深刻的哲学意味。法国插画师塔莱克在《走进生命的花园》中直击“该如何面对生命”的哲学命题:孩子看到饥荒,他想,应该用绳索抓住云朵,让雨水浇灌沙漠,应该挖掘流着水和牛奶的河流;孩子看到眼泪,他想,应该学习拥抱,学习不要害怕亲吻,学习说“我爱你”,即使没有人对你说这三个字。《关于情绪的一些小问题》绘本,通过漫画和短篇小说的方式解读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漫画描绘日常场景把小读者带入情境,短篇小说通常包含简单的带有哲思性的话语,以加深小读者的思考。

据法国国家图书馆儿童读物研究中心统计,法国每年出版童书超过一万册。法国儿童读物的分类包括:画册、短篇故事、诗歌、小说、漫画、文献等。文献类目下又分为艺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一类目中包含大量关于社会现象、关于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的图书,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意味。童书研究期刊《儿童书评》每期会就一个关于儿童出版的话题邀请儿童作家、插画师、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进行讨论。“如何在儿童作品中谈论金钱?”“如何写作和描绘战争?”“对于儿童来说,虚构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吗?”都是曾讨论过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儿童读物并不避讳一些看似只适宜于成年人讨论的话题。他们只是会考虑如何组织文本和绘画,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谈论这些话题。法国国家图书中心主任Vincent Monadé说,“在法国,儿童与成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会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作品。”法国插画师塔莱克亦认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我觉得没有一个时间点,好像我们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大人。我也会给自己买一些想要看的童书,因为这些书非常漂亮,像艺术品一样,大人看的书也同样是在讲故事,用不着把它们专门区分开来。”

二、法国儿童读物的哲学基因从何而来

1.法国的“儿童感”:儿童被视为与成人一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

儿童是否需要哲学?这个问题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儿童与成人不一样。由此引出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儿童?法国著名史学家菲利普·阿里埃斯在《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一书中给出一种关于“儿童”和“成人”关系的解释。作者通过对旧制度时期家庭和学校的研究,提出“儿童感”在17世纪前并不存在。17世纪以前,我们称之为“儿童”的年龄层,在七岁之前差不多被等同为动物,七岁之后则被当作微缩的成人看待。在漫长的中世纪和之前的岁月里,儿童与成人是混在一起的,共享同样的工作场景、休闲和体育方式。直到17世纪,学校教育取代了学徒制,人们开始给儿童穿特别的服装,如儿童“袍”;这一时期的书信与日记也证实,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兴趣日渐增长;艺术作品也开始注意区分儿童和成人,儿童开始拥有不同于成人的艺术形象。此后,儿童才从成人的群体中剥离出来。阿里埃斯这部著作有极大的学术影响力,它开启了从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儿童”这一群体。

既然不能单纯从年龄上来定义儿童,17世纪以前的历史和文化也没有对儿童与成人进行区分,为何我们现在面对儿童接触哲学读物的时候会有疑虑?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儿童过早接触哲学,可能容易养成多疑、矛盾和虚无主义的性格;其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6-12岁的儿童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来进行哲学学习。然而,更多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却认为儿童接触哲学并无坏处。支持儿童接触哲学的人所持的最普遍观点是:哲学能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通过与不同观念的碰撞获得更包容的人格,哲学读物中采用人物对话和辩论的方式能促进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另一种观点是,哲学读物的阅读对早期遭遇创伤的儿童具有疗伤功能,“理解了生命和死亡,悲伤和快乐,人能更平和地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哲学具有安慰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儿童哲学创始人马修·李普曼(Mathew Lipman)认为哲学能启发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并进而提出“人有接受哲学教育的权利”。还有更多哲学家看重哲学对人本身的益处,笛卡尔说“偏见产生于儿童时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尽早学习哲学来克服它”;黑格尔亦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对抗偏见和事物的控制”。这些观点在法国文化和出版界碰撞的结果就是——虽然并没有关于“儿童接触哲学读物是否有益或者有害”的标准答案,但大部分法国人认为儿童哲学读物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更何况,公开的、自由的、广泛的关于“儿童哲学是否必要”这个讨论本身就是在践行一种“哲学化”精神。

2. 启蒙运动中开始流行的哲学书籍与插图、多色印刷工艺相遇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被认为是现代法国的起点。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不仅普及了自由平等的理念,还树立了“崇尚理性”的求知纲领。作为“纯粹理性”的象征,贵族沙龙里的哲学和数学获得了至高的学科地位,其他一切实用性知识皆屈居其下。如果说沙龙让贵族文人确立了评判时政、思想交锋、讨论论文的风气,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印刷技术无疑在把沙龙精神物化并传播给更广大的公众方面功不可没。沙龙文人团体的哲学讨论带动了法国书业的繁荣,18世纪初法国每年出版的书籍有约1,000种,到1775年,增长到3,000-4,000种。哲学类书籍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大革命,乃至革命胜利后的国民制宪议会制定了一套人人平等的教育标准,其中,“学哲学”首次成为法国人民的基本权利。之后,拿破仑将中学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系,哲学作为“当时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12岁以上男孩们的必修课,也是中学会考的第一科。中学哲学教育的确立进一步带动了儿童哲学书籍的发展。

启蒙运动带动哲学书籍的广泛传播,并在之后的两个世纪中与日渐成熟和丰富的绘本印刷技术相遇。19世纪中期,法国图书制版师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开始把图像雕刻在石头上,与活字印刷处理文字的方式联合制作图书。在30多年职业生涯中,古斯塔夫创造了将近一万个书籍插图,包括拉封丹的寓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拉丁的《神曲》等经典作品,他的插图将原本只有文字的文本赋予新的生命。多色印刷工艺最早在18世纪就由德国画家和雕刻师雅克布·勒布隆(Jacob Christoph L e Blon)应用,直到19世纪末英国人亚瑟·拉克姆(Arthur Rackham)降低了这种印刷工艺的成本才在欧洲广泛推广。1880年,卡米伊·弗拉马利翁(Camille Flammarion)写作《大众天文学》作为法国早期儿童绘本出版。虽说是一部大众科普书籍,却无处不在传达着“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认识自然”和“相信人的理性和逻辑而不是神的自显”等启蒙运动先哲的思想。此后,插图被运用到更多带有哲学意味的文学故事和儿童书籍中。

三、法国儿童绘本如何呈现哲学

1. 儿童绘本叙事:具象——抽象——具象

彼得·沃利,国际儿童哲学基金会主席,同时是六本儿童哲学书的作者。在谈到给儿童看的哲学绘本如何叙事时他说,“比起成人,儿童提的问题更具体,也更不愿意进行抽象的讨论。”因此,给儿童看的哲学绘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塑造具体的形象,并让这些有名字的形象(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动物或者其他生物)去经历具体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提出一些抽象的问题,最后再回归到具体的故事或生活中。以阿诺德·洛贝尔的《青蛙和蟾蜍》绘本为例,作者想要唤醒小读者思考“什么是勇敢”,于是引入了一只青蛙和一只蟾蜍的形象。通过这两个小动物冒险旅途的故事,作者把儿童引入到具体的情境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勇敢有哪些表现形式?”这样的抽象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你是勇敢的吗?”“你有什么勇敢的经历?”来让儿童思考具体情境中自己勇敢的表现。

这种用具体的情境和案例去表达抽象问题的方法在儿童读本叙事中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除了能让儿童更容易进入到思考情境中,还在避免儿童受到道德困扰方面起作用。比如面对经典的哲学命题“有轨电车难题”——要不要牺牲一个人来救另外五个人。如果你对一个儿童问出这个问题,他一定会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是,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问,“想象一下你是电车长福特,作为电车调控的领班,你必须做一个选择。”这样的方式能非常有效地减少伦理道德问题给儿童心理带来的不适感。另外,这种叙事方法中常用的一些表达法还包括“如果曾经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你面前(once upon an if)”或者“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也能让儿童在避免困扰的情况下思考一些两难的问题。

2. 善于运用图像的象征意义

儿童获取信息没有固定的模式,视觉思考作为其中一种方式无疑在儿童期占有重要地位。荷兰儿童美术馆学术中心曾刊载一篇文章谈论如何用绘画来培养视觉思考力,“艺术作品是非常复杂的视觉对象,能广纳各种多元诠释,是一个启发视觉思考学习的绝佳方法。学龄儿童是开启视觉思考的黄金时期,选择有趣的图像给孩子观看,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各种想象的可能,而不是一般的书籍阅读。”法国儿童绘本的哲学倾向体现的正是一种视觉思考方式。

法国著名插画师安托尼·洛夏尔在其获奖童书《我看见的世界》一书中,将250幅不同材质和绘画技法的图片和绘画作品拼贴在一起,看似杂乱无章的排列和组合,却呈现出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充满想象、新奇和变幻莫测。比如作者通过一幅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B超图、一张婴儿娇嫩的脸、一张老人爬满皱纹的脸,以及一幅雪人(融化象征死亡)的组图描绘了人的一生。安托尼在一次公开讲座中声称自己深受青年时代受过的哲学教育滋养,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很重视图片叙事的逻辑,并称图像是“隐藏的文本”,蕴含文字之外的意涵。符号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激发的不仅仅是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还有对抽象空间的想象和思考。德尔菲娜·索利埃和雷米·沙里埃尔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小书》中,把死亡描绘成一个停摆的时钟、永不苏醒的沉睡、一张再也没有人坐的椅子、一个永远走不出去的迷宫、天边消失的帆船……从而使抽象的哲学问题在绘本中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

四、结语

哲学和哲学精神,曾经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引领法国,至今仍被视为法国文化最精华的一部分。透过法国儿童绘本的哲学表现,可以管窥法国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公民教育。法国儿童绘本帮助儿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辩论——也即“哲学化”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的培养当然是不分年龄的。从儿童开始会说话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关于人类和外部世界关系的本原性问题,甚至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如何让儿童提问的天性得以保存,如何在儿童识字不多、知识储备较少的时候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保持好奇,如何在儿童阶段培养公民意识,法国儿童绘本的表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