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域下外国中餐厅菜名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菜名道菜食客
干榆佳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输出也变得日益频繁,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输出也需进一步提升。中华美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美食的推广需要借助菜名的翻译,好的菜名翻译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华美食的对外传播。本文选取了一份位于美国米德尔堡售卖特色中餐的中餐厅——北京餐厅的菜单,菜品十分丰富,汇集中国各地美食,有北京、上海、湖南、四川菜等,深得外国食客的喜爱,且其菜名是中英对照版本,是鲜活的生活语料。本文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从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原则,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角度去对其菜名翻译进行探析。
一、生态翻译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理论是由胡庚申教授在21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是基于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论和适者生存论而来。生态翻译理论是站在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它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域之间文化、语言差异较大,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要有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1]。具体来说,就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洞悉了解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与接受程度,在这两者之间要寻找到一种生态平衡,译出合适的译文,这对译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用到能达到动态平衡之美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三维转换原则是指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集中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对于译文进行一个选择,达到相应的生态平衡。生态翻译理论多用于实用文本的翻译,其认为,译者要以源语的文本环境为基础,并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将源语的文本信息在目的语中表现出来,达到较完美的转换,让目的语读者接受、理解,并实现与其交际目的[2]。依据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在菜名翻译中,我们既要保留中国的文化特色,也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审美习惯,在两相平衡之下,寻求到最合适的翻译。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原则,对北京餐厅的菜名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三维转换的合理运用。
二、语料简介
北京餐厅共有一百六十七道菜品,依据菜品特色分为了多个专门的模块供食客选择,将同一类型的菜归类,清晰明了,这样做可以让顾客更加快速地掌握信息,作出选择。例如,在“BEEF”模块中,菜品都是跟牛肉相关的,有不同的十一道菜供食客选择,比起分散杂乱无序的菜单,北京餐厅的菜单明显更加有序整洁,能给西方食客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它的菜名翻译多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菜单中的菜名翻译大多翻出了这道菜的主料、辅料、味道、烹饪方法,还有一些菜给出了注释,方便西方食客的理解。例如,其将“蘑菇牛”译为了“Beef w.Mushrooms”,十分清楚地告知了西方食客这道菜的原料和辅料;将“酸辣汤”译为了“Hot &Sour Soup”,这样便清楚地告诉了西方食客这道菜的品类是汤,并且还告知了汤的味道是酸和辣的;将“叉烧炒饭”译为了“Roast Pork Fried Rice”,清楚告知了西方食客这道菜的原料是叉烧,烹饪方法是炒;将“柠檬鸡”译为了“Lemon Chicken(Sliced white meat chicken w.lemon sauce,Served w.broccoli)”,这道菜的注释清楚地告知了西方食客,菜的主料是鸡肉、柠檬、西兰花。总之,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有利于让西方食客第一时间掌握这道菜的原料、味道、烹饪方法等,方便其快速作出选择,给其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三、译例解析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在菜名翻译中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西方菜名的翻译习惯,采用的结构和用词都向西方食客靠拢,以此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相关信息,清楚知道其主料、辅料、烹饪方法、文化内涵等。中国的菜色、香、味俱全,中国菜的命名也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中国菜的命名大多也是简单说出主料、辅料、口感、烹饪方法,较为实际;但也有一些以写意手法命名或以人物命名,这些菜名就较难翻译,译者需充分考虑中西方菜名翻译的差异,使翻译达到一个平衡,展现平衡之美,让西方食客对菜品有更好的理解[3]。西方的菜名命名一般都较为直接、实际,一般按照制作方法和材料命名。为了充分尊重西方食客,也为了传扬中华美食文化,译者需在翻译菜名的时候仔细斟酌,译出让西方食客能一目了然、简洁清楚的菜名。
在北京餐厅的菜名翻译中,采用了不少语言维适应性转换,可以归为三大类。
1.“主料+配料”[4]
例如,“腰果鸡”被译为“Diced Chickenw.Cashew”。在这道菜品的翻译中,“Diced Chicken”和“Cashew”分别为这道菜的主料和辅料,这样的翻译清楚地告诉了西方食客这道菜的原料,符合西方菜名的命名方式,让人读来一目了然且倍感亲切。“Diced Chicken”的翻译也很细致,“Diced”一词告知西方食客这道菜的鸡肉是切块的鸡肉,让他们更加清楚这道菜的具体形态。假设这道菜被机械地译为“Cashew Chicken”,会让西方食客觉得十分生硬,并且食客无法知晓“腰果和鸡肉”哪一者才是这道菜的主料,也无法想象这道菜的具体形态,给他们含糊不清之感,不利于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
2.“烹制方法+原料”[4]
例如,“炸鸡爪”被译为“Fried Chicken Fingers”。在这道菜品的翻译中,译者清楚地点明了菜品的烹制方法——炸,也点明了菜品的原料——鸡爪。在西方食客的眼中,鸡爪代表着“脏”,他们往往无法接受鸡爪这一食物。而这样直译的翻译方法让西方食客对这道菜有了清楚的了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更加快速地做出选择,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若这道菜翻译地没有那么简单明了,没有译出“鸡爪”这一关键信息,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西方食客的误解和点餐后的不满,对餐厅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3.以“口感+原料”的方式命名[4]
例如:“甜酸鸡”被译为“Sweet &Sour Chicken”。在这道菜品的翻译中,译者清楚地告知了西方食客这道菜的口感,酸和甜,也告知了西方食客这道菜的原料,鸡肉。由此,西方食客对这道菜有了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点餐。这道菜的翻译方法是直译,直译通常简洁明了地译出菜品的原料、口感、烹饪方法,将菜品的主要信息告知食客,能给食客留下直观的第一印象。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菜名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些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菜名有不少是以地域命名或以人物命名。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关注菜名背后的文化背景,尽力将文化内涵阐述表达出来,也就是保留中国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同时也要让西方食客能够理解菜品的实质内容。为实现这一目的,译者往往采取增添注释的翻译方法。
在北京餐厅的菜名翻译中,采用了部分文化维适应性转换。例如,菜单中将“左宗鸡”译为“General Tso’s Chicken(Boneless chicken chunks,marinated and crispy fried.All is then sauteed w.scorched red peppers in our special sauce)”。这道菜品的翻译用了直译和注释的翻译方法,直译的内容为“General Tso’s Chicken”,即左宗棠将军的鸡肉,以人物命名的翻译方式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左宗棠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借左宗棠将军的名字,可以引发西方食客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挖掘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而后面的注释又对这道菜作出了解释说明,展示了这道菜的原料、烹饪方法、口感,使西方食客对这道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菜单中将“四川三样”译为“Szechuan Triple Crown(Beef,chicken,shrimp,onion,snow peas,baby corn,green pepper,water chestnuts)”。这道菜品的翻译有地域信息,“Szechuan”是音译,即四川,它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的省份,它的一大特色是四川的人民普遍爱吃辣。音译的翻译方法可以极大地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引起西方食客的兴趣,让它们对这一省份产生好奇[5]。而后的注释清楚地说明了这道菜的原料,先是点明了“Triple Crown”是指牛肉、鸡肉和虾肉,之后写出了洋葱、荷兰豆、玉米笋、青椒、荸荠这些配料。这些原料可以体现四川的饮食特色,如青椒体现了四川人爱吃辣的特点,而众多配料则体现了四川人民饮食口味比较重的特点。这道菜的翻译,既保留了中国的地域文化信息,也让西方食客对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兴趣,同时实现了文化维角度的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是指中餐菜名英译后,除了向西方食客传达菜品基本信息和文化内涵,也要侧重交际的维度,即中餐菜名的英译要对西方食客产生吸引,促进营销[6]。由此,菜名的翻译需要考虑到西方食客的接受理解程度,也就是要对菜品的食材、烹饪方法等作出一定的解释。
在北京餐厅的菜名翻译中,可以找到明显的交际维适应性转换的例子。例如,菜单中将“全家福”译为“Happy Family(Beef,chicken,crabmeat,shrimp &roast pork w.mixed vegetable)”。“Happy Family”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式,可以吸引西方食客的目光,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菜名里的团聚、欢乐的意味。菜名后的注释,则指明了这道菜的主要食材,给西方食客留下了一个对菜品的基本印象。菜单中将“炒四季”译为“Four Season(Chicken,beef,shrimp,roast pork all sauteed with mixed vegetable in our chef’s brown sauce)”。这道菜的菜名翻译,也能够引起西方食客的注意和好奇心。菜名后的注释,说明了这是一道由鸡肉、牛肉、虾、叉烧与混合的蔬菜一起用棕色调味料炒制而成的菜,指明了菜品的原料和烹饪方法,让西方食客更加清楚地知道这道菜的主要内容,增加了西方食客的消费欲。这两道菜采用了意译加注释和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意译和直译相对于音译,更好地向西方食客传达了菜品的信息,让他们能直接理解,也传达了菜品的好的意头,体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上述北京餐厅菜名的译例体现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原则,译者运用这一原则,译出了信息确切的菜名,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又能让西方食客理解无误,同时其菜名翻译也有利于达到吸引西方食客,促进餐厅营销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菜名时,需要考虑的往往有三点:菜品介绍、文化传播、营销菜品[7]。在向西方食客介绍一道菜品时,大多数时候需要简洁清楚地向他们介绍菜品的原料、烹饪方法、口味等,侧重点应放在让西方食客能理解这是一道什么菜上,对于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甚至都可以不译,主要以传达简单清楚的菜品信息为主。若是菜品翻译以展现中国文化内涵为主,译者需考虑到西方食客的文化接受习惯,必要时需对菜品加以注释,向其传达中国的饮食文化、哲学思想等,使其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若是要以吸引西方食客,促进餐厅营销为主要目标,译者可以将一些菜品的正向的文化含义展现给西方食客,也可以对其中的文化信息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在推动销售的同时起到促进文化交际的作用。
总结
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中华美食在对外传播时,菜名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菜名翻译的研究十分重视,但实际上,国内的一些餐厅存在着对菜名翻译不够重视和机器翻译痕迹过重等问题,不利于中华美食的对外传播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对北京餐厅的菜名翻译进行了研究分析[8]。北京餐厅的菜名翻译在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语言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了合理的翻译方式,把简单的菜名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把有文化含义的菜名用西方食客能接受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把双方有共同感受交集的菜名用有相应感情的英文词汇表现出来,得到了西方食客的青睐。由此,译者在翻译菜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与选择,重点关注文化维、语言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努力译出合适的菜名,传扬中国的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