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思想•政治
 
积极视角下以亲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18 16:58:03 阅读:287次 【字体:

积极视角下以亲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寇彧 杨小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普及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从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到 2021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历经近30年的时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期话题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亲社会行为能给他人带来好处,实施者也会从中获益。大量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仅能让实施者获得来自外部的亲社会名声、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而且还能带来个体内部的积极情感、自尊感和活力感。所以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个人心理幸福感的提高,也有利于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亲社会行为通过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减少社会排斥、促进个体与社会的积极结果,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指数。我们可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积极视角;亲社会行为;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下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到实处。但是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显示,青年是抑郁的高风险人群,18—24岁的年轻人中抑郁检出率达24.1%,高于整体人群的抑郁检出率(10.6%)。还有一些资料显示,抑郁发生正在低龄化。[1]这些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研究者也一直在探讨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风险发生。

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矫正、治疗为主,忽视了预防工作。即便是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也多围绕探讨影响抑郁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因素展开,例如以往研究发现个体应激方式、神经质人格特征、社会交往技能缺乏、情绪胜任力不足等都可能引发抑郁状况或降低心理健康水平。[2-4]事实上,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源于他们的为人处世态度和行为,源于社会接纳和社会适应问题。[5-6]所以,在积极视角下为个体赋能,才能够以预防为主,从本质上促进心理健康。而亲社会行為是助力学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尤其是建构积极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功能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及社会有益的行为[7],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友好积极行为。其特点是使他人乃至整个群体获益,并能促进交往双方的和谐关系[8],像帮助、捐赠、分享、安慰、合作、志愿活动等等,都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范畴[9]。

亲社会行为反映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或群体、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它不仅具有维持人际、群际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而且也具有提升个人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对人类的生存适应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个体层面说,亲社会行为能使人形成或强化良好的自我概念[10-11],提升主观价值感和幸福感[12],进而促进自我提升[13],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个体的内部路径完成的,例如亲社会行动者可以通过自我激励的内在过程,强化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促进自身的身心正性互动,带来内部效用增益,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性[14]。

从人际或群际层面说,亲社会行为的结果总能使他人获益,这不仅在行为结果上增强了他人的利益,而且对双方的情感联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15],而且还有助于解决人际冲突[16-17]。行为接受者因为感激行动者的恩惠而增强了与行动者的人际关联[18],行为实施者在通过自我价值感而增强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良好的声誉增强未来的人际关联[19]。亲社会行为毫无疑问在群际之间也传递着友好及利他的信号,这有助于使互动的群体之间形成积极的预期,进而展开良性互动。

从社会层面说,亲社会行为也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冲突、促进友善社会心态形成的利器。[20]亲社会行为往往并非单方面、一次性的过程。在适当的条件下,一次亲社会行为,可以引发多人多次持续的亲社会行为,形成连续的良性社会互动,即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传递”[21]。因此,亲社会行为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积极的氛围和互信的体系,增强友善的心态,促进全社会层面的良性互动[22]。

二、亲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

亲社会行为在个体、人际和群际、社会等不同层面都具有积极功能。亲社会行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总是能给行动者带来积极情绪[23],甚至使个体产生心理充盈感[24]。心理充盈感是一种最佳体验,使个体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感。[25]此外,研究还发现,亲社会行为能显著降低个体的孤独感[26]和抑郁水平[27],缓冲外界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28]。

一项采用积极心理视角,针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干预研究考察了善行(Kindness)与感恩(Gratitude)两种积极心理干预对服刑人员幸福感的影响。144名服刑人员被随机分配到善行干预、感恩干预和对照组条件中。干预过程持续6周。在善行干预条件下,他们每天要为他人做三件好事;在感恩干预条件下,他们每天要记录他人为自己做的三件好事,并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感恩情绪;在对照组条件下,他们接受一般的监狱教育课程,不进行额外干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他们都分别完成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幸福感指数和主观活力感等有关幸福感指标的测查。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干预前的基线幸福感后,接受善行干预和感恩干预的被试,其后测幸福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此外,善行干预比感恩干预的效果还更显著。研究者推测,相比于感恩别人的帮助,向他人直接提供帮助,即做善行,能给个体带来更强的能力感,善行干预比感恩干预更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29]可见,亲社会行为不仅对于接受者有益,对于行为实施者的积极心理功能也是强大的。

亲社会行为不仅仅具有强大的心理功能,它对于行为实施者的身体健康感知也具有积极作用。另一项针对1,500多名中学生的追踪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提高中学生的积极情感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而身体健康的主观感受是个体体验其身体状态的晴雨表,也是表征整体健康状态的有效指标。更重要的,这项研究还验证了感知健康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即那些感受到身体更有活力和感觉身体更舒适的青少年会通过提升积极情绪进而再去从事亲社会行为。这说明亲社会行为与促进个体健康之间具有良性循环功能。

三、亲社会行为促进

鉴于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积极适应意义,对人际与群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促进亲社会行为就非常有必要。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宏观社会层面、中观人际和群际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一起下功夫。

(一)宏观社会层面

良好健康的民众心态,运转正常的社会制度和秩序,明确公正的社会规范,以及善良友好的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亲社会行为能否产生并进一步传递。

1.亲社会价值体系  亲社会价值体系是人们在情绪、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意向方面表现出的平和、善意、合作、利他的意愿和倾向,以及高度认可亲社会性的行为标准。亲社会价值体系是全社会向上、向善心态的集中反映,不仅表现为全社会的美好信念体系,而且激励人们在多种情境下做出亲社会行为,并且高度评价亲社会行为。

2.公平公正的制度  公正世界信念对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预测作用[30],而对腐败等不道德行为具有消极预测作用[31]。因此,从宏观层面致力于公平公正制度的建立,致力于公正信念的培育,都无疑会促进亲社会行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各级政府应全力建立秩序和活力兼备的社会体系以及全社会的良好的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以促进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

3.扬善惩恶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大事,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回报意识等,对于宏观层面上的亲社会行为促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观人际群际层面

人际和群际互动情境中的各种具体因素都会在宏观背景影响下,与人的因素一起交互影响个体的行为。所以,在促進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家庭养育环境、亲子互动方式以及群际关系等中观层面也要做出努力。

1.亲社会教养实践  亲社会教养实践有利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主要包含5个方面:(1) 道德对话: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孩子面前表露对道德事件的看法和情感;(2) 话语交流:在做道德决策时,主动听取孩子对道德事件的看法,尊重其自主性;(3) 经验学习:带孩子一起做慈善,帮助他人;(4) 社会奖励:表扬孩子做的好事;(5)物质奖励:用金钱或积分奖励孩子做的好事[32]。

2.相应的支持情境  一项针对个体早年生活压力与成年后决策偏好关系的元分析[33]发现,早年生活压力水平越高,个体成年后越倾向于冒险和关注现在,且亲社会水平更低。这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个体的早期不良成长环境等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关注当前的压力情境,因为早年不良经历会因为当前的压力而唤起。所以,帮助处于压力情境中的学生学习情绪调节技能,为其营造支持情境,提高其抗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群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同群体或一个群体的成员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在社会互动时,会因为顾忌对方群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态度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例如,在存在班级歧视时,群体内成员对外群体的帮助就会特别敏感,当觉察到对方的帮助是试图控制自己(依赖定向的帮助)时,往往会拒绝;而当感到他们的帮助是真心使自己脱离困境(自主定向的帮助)时,才会有积极受助体验。但当班级歧视不存在时,成员就会很乐意接受其他班级的帮助,可能还会主动参加与其他班级的社会互动,或帮助其他班级的同学[34-35]。

(三)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干预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在“依从—认同—内化”[36]的发展路径上逐步养成亲社会的价值观、态度体系和行为模式。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信念、情绪状态和能力进行干预,达到直接促进亲社会行为改善的效果。

1.亲社会的价值观  拥有亲社会价值观的人同时关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并追求二者之间的平等和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而拥有竞争或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人则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会受到价值观影响,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亲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或引导,可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37]。

2.平和友善的心态  宏观和中观的社会氛围和规则也影响个体的心理感受,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就使得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更凸显,导致人们的竞争与焦虑感受更强烈,以及难以信任他人和社会。但是有研究发现,相信社会公平的人会感到更幸福;认为社会公平的人会觉得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而这种向上的预期会进一步促进人们的幸福感[38]。所以只有当人们相信社会是公平的,保持平和友善的心态时,才会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回报,才会更愿意帮助他人。

3.解决冲突的能力  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由于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以及信息交流的障碍,总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冲突。培养解决冲突的能力也可防止不良心态与行为,促进亲社会心态与行为。在培养青少年解决冲突技能方面,研究发现,最关键的是使冲突双方能够换位思考,体验和觉察对方的需要与目标,而后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通盘考虑,求同存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效解决青少年同伴冲突的“六步技能”(见图1),可达到良好的效果[39]。

综上,我们通过梳理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功能,强调通过亲社会行为促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方法可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而且经实践检验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成为学校德育新的抓手。

参考文献:

[1]张建新,童永胜,钟慧.如何做好中小学生抑郁和心理危机筛查? [J].心理与健康,2022,302(3):14-16.

[2]俞国良,王浩.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 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及现实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9):213-219.

[3]MENNIES R J,STEWART L C,OLINO T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in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21(88): 14.

[4]MONROE S M,SIMONS A D.Diathesis-stress theories in the context of life stress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ressive disorde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110(3): 406-425.

[5]纪林芹,陈亮,徐夫真,等.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J].心理学报,2011(43):1151-1162 .

[6]PAKASLAHTI L,KARJALAINEN A,KELTIKANGAS-J?rvinen L.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 prosocial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social accept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2,26(2),137-144.

[7]EISENBERG N,FABES R A,SPINRAD T L.Prosocial development[M]//DAMON W, LERNER R M,EISENBERG 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6th ed.New York, NY: Wiley,2006:646–718.

[8]寇彧,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69-187.

[9]寇彧,付艳,张庆鹏.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 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3):154-173.

[10]CARLO G,WHITE R M,STREIT C,et al.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ing style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academic outcomes in US Mexican adolescents[J].Child Development,2018,89(2):577-592.

[11]YANG Y,LI W,SHELDON K M,et al.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re less prosocial and less happy: A value-environment fi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9,54(3):325-332.

[12][29]YANG Y,ZHAO H,AIDI M,et al.Three good deeds and three blessings: The kindness and gratitude interventions with Chinese prisoners[J].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2018,28(5):433-441.

[13]张庆鵬,寇彧.自我增强取向下的亲社会行为: 基于能动性和社交性的行为路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57.

[14]谢晓非,王逸璐,顾思义,等.利他仅仅利他吗?——进化视角的双路径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 2017,25(9):1441-1455.

[15]杨晶,余俊宣,寇彧,等.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31(2):239-245.

[16][39]王磊,谭晨,寇彧.同伴冲突解决的干预训练对小学儿童合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4):83–88.

[17]黄玉,郭羽熙,伍俊辉,等.中小学情绪胜任力干预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师,2012(18):51-55.

[18]杨莹,寇彧.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2):163-171.

[19]YUAN M,WU J,KOU Y.Donors social class and their prosocial reputation: Perceived authentic motivation as an underlying mechanism[J].Social Psychology. 2018,49(4):205-218.

[20]张庆鹏,寇彧.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20(2):1-15.

[21]寇彧,李文岐.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看社会治理[J].腾云,2020(77):93-99.

[22]寇彧.亲社会心态培育是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内容[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595-595.

[23]SNIPPE E,JERONIMUS B F,aan het Rot,et al.The reciprocity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affect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8,86(2):139-146.

[24]NELSON S K,LAYOUS K,COLE S,et al.Do unto others or treat yourself?The effects of prosocial and self-focused behavior on psychological flourishing[J].Emotion, 2016,16(6):850-861.

[25]JAYAWICKREME E,FORGEARD M J C,SELIGMAN M E P.The engine of well-being[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2,16(4):327-342.

[26]LANSER I,EISENBERGER N I.Prosocial behavior reliably reduces loneliness: An investigation across two studies[J/OL].Emotion,2022[2023-6-1].https://doi.org/10.1037/emo0001179.

[27]THOITS P A,HEWITT L N.Volunteer work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1,42(2):115-131.

[28]INAGAKI T K,MACCORMACK J K,MUSCATELL K A.Prosocial and positive health behaviors during a period of chronic stress protect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J/OL].Affective Science,2022[2023-6-1].https://doi.org/10.1007/s42761-021-00095-1.

[30]姬旺华,张兰鸽,寇彧.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助人意愿的影响: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5):496-503.

[31]BAI B Y,LIU X X,KOU Y.Belief in a just world lowers bribery intention[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6,19(1):66-75.

[32]CARLO G,MCGINLEY M,HAYES R,et al.Parenting styles or practices? Parenting, sy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2):147-176.

[33]WU J,GUO Z,GAO X,et al.The relations between early-life stress and risk, time, and prosocial preferences in adulthood: A meta-analytic review[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20,41(6):557-572.

[34]張兰鸽,王磊,张应兰,等.自主定向与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在动机与后果上的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 2015,23(9):1658-1667.

[35]BALLIET D,WU J,DE DREU C K.Ingroup favoritism in cooperation: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4,140(6):1556-1581.

[36]KELMAN H C.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Pre-1986), 1958,2(1):51.

[37]寇彧,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8]LI W,WU J,KOU Y.System justification enhances life satisfaction of high-and low-status people in China[J].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20,11(5):588-596.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