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政治 >>
栏 目: 关键字: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18 16:55:57 阅读:185次 【字体: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马思远 班建武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特征。他主张劳动教育要立足本质的人,要扎根历史的人,要着眼发展的人,要造就个性完满的人。归根结底,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这对于改变当前劳动教育过于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社会生产意义而相对忽视劳动对于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人学;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马思远,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教师;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需要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当前,有关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很多,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一方面侧重于描述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将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作为相对独立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成果固然能使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概貌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这些研究较为缺乏将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价值底色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理解的表层化。这必将影响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充分了解和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涵,其教育学就是一种人学。[1]劳动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自始至终穿插着人学的主线。因此,深入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所包含的基本人学主张,对于深刻洞见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层内涵,以及思考其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借鉴意义,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劳动教育要立足于本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他对人的理解而展开的。可以说,以人为中心是其劳动教育思想最鲜明的特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现实的人虽然具有不同的面向,但其人性的共通之处在于崇尚真善美。基于唯物主义世界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2]如若撇开这些本质,人就不能称之为人。而这些人的本质共性,正是他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

(一)劳动教育要基于儿童天性的善良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善良情感、情绪素养——这是人性的核心”[3]。他相信人,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可教性,这种饱含乐观主义的昂扬斗志,成为他所有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大前提。在劳动教育中他也一直坚信没有人是天生不爱劳动的。他认为,“在每一个心理上健康的孩子的头脑中,已为创造性才能得到广泛的发展奠定了可能性”[4],只是有关劳动的习惯、兴趣和素养是需要从小培养和激发的。这就需要教师相信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和爱心对儿童进行引导,而不能早早地就给孩子贴上“问题儿童”和“懒惰”的标签。

(二)劳动教育要重在形成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属性。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强调,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万事万物相联系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们中间”,这种社会属性与生俱来,而“人的社会本质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之中”[5]。在劳动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致力于去揭示这些联系,让孩子们在劳动中看到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集体、与祖国、与全世界的紧密联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社会,不仅享受为自己劳动的快乐,而且享受为他人劳动的幸福感,树立高尚的劳动信念。此时,劳动就不仅仅是一种生存需要和社会义务,还是一种“满足别人需要的具体手段”[6],是一种实现自身社会本质的重要路径。

(三)劳动教育要致力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人会思考,有情感,有道德,能创造,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7]。他将劳动看作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劳动不光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创造了人本身。[8]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将劳动生活融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自己美好的精神品质都倾注到劳动过程之中,同时也通过劳动来体现、发挥、壮大自己的精神力量,获得人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感觉自己是一位“大写的人”。

劳动教育要立足本质的人,就是要在相信人的大前提之下,揭示劳动丰富的人学内涵: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是一种社会义务,更应该成为彰显人与人之间人道主义关系的具体手段,成为每个人精神世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

二、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人学主张研究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每一位学生在他看来都是鲜活的发展的个体,充满着无限可能。他将孩子们置于纵向的时间轴上,看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孩子们置于某一个时间点的横截面上,看到了每位学生在体力、智力、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状态。正是基于对孩子们发展趋势和状态的敏锐把握,蘇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地走进人的心灵,进而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帕夫雷什中学包含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结合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劳动教育的重点和内容;另一方面,他还用统筹全局的眼光将这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有机衔接起来,一以贯之,让学生每一阶段的所学所得都能够为之后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深化每位学生的劳动兴趣、能力和素养,[9]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全面发展。

(一)童年期的劳动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童年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今天的幼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10]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思维、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与直观形象紧密相连,教师必须好好把握这一特点,将他们早早地引入劳动之路,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劳动习惯。并且,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儿童情感的敏锐性和心灵的高尚化,让儿童能够从自己的所做、所看、所听和所思中,滋生出高尚的意愿,激发出由于各种善良情感而劳动的内在动机。[11]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给孩子们展现一幅丰富多样的劳动景象,来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建立起正确的劳动初印象;尤其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于劳动的高尚情感:他们感受和赞叹劳动的美,感恩和尊重劳动,并愿意在劳动中展现自我的力量,体现对他人的关怀,从中获得欢乐、满足和自信心。要让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能够把劳动作为自己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更为复杂、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生活打好基础。

(二)少年期的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

进入少年期,孩子们的生理、心理、思维都发生着质的变化,仿佛“人的第二次诞生”。苏霍姆林斯基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在身高、性、心态等方面的发展,他们“不仅看到周围世界,而且也看到自己本身的积极的、有思想的、正在起作用的人”[12],并且少年期的种种矛盾心理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在希望和努力达到自我肯定与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之间不相适应”[13]。他们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注意力也逐渐从物质的世界转向观念的世界,不仅发现人是怎么样的,而且有意识地探索自己该怎样去做一个人,他们渴望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渴望对他人产生影响。因而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任务就是进一步揭示劳动活动的无限复杂性,提升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使其逐渐从简单动手的劳动过渡到更加复杂精细、掺杂着更多的智力和创造力元素的劳动活动,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己独特的潜力;同时,让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集体、教师集体和各种基于兴趣、班级、年级等组织起来的学生集体中享受为集体劳动的幸福。

(三)青年期的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职业准备

到了青年期,孩子们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视线转向更深的自我内心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劳动的认识更加深化。这时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还应内化于人,成为个人本身热爱的生存方式。因此,这个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得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素养、扎实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培养起对劳动和知识的热爱,为学生自觉选择职业做好准备”[14];同时,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要“加强劳动的公益性和生产性,在发展天赋、倾向和才能的基础上增强兴趣的区别”[15],为每位学生找到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的劳动道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多参与“以为社会利益而献身的崇高思想为目的的自我确立的活动”[16],使他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将个人的力量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

劳动教育要着眼发展的人,既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据此安排每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和重点;又要注重每一阶段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发展每位学生的劳动技能、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劳动教育要造就个性完满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承认每个学生在天赋、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他认为并不应该依据这些差异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应该将这些差异综合来看,视作一个人的个性特色。“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17]教师必须在了解、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并将其进一步扩充、丰富和发展,最终将“人的个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来”[18]。

(一)学生的个性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得以彰显

学生的个性虽各有不同,但这些不同的个性具有一个最大的相似点,那就是“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有能力创造某种新的东西,用一双手把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19]。这种想要创造、想要竭力变得更好的内在动机,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激发和加强的,他深信,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只要施以适宜的教育引导,每个孩子都可以发现和施展自己的独特才华。为此,他提倡教师们应该创造各种条件来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尤其是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使他們最终都能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之美,走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劳动生活道路。

(二)学生的个性在社会化的劳动中得以升华

学生的个性不仅在劳动中得以彰显,更在社会化的集体劳动中得以不断升华。共产主义的最高人道主义原则就是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条件。教育的社会方向性并不意味着抹杀个性,理想的集体将会是由无数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组成的集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其潜移默化的自发性:集体之中不同个性的人总会不断地相互影响,每个人也都经受着来自集体其他人的实时评价,因而不用强迫不用灌输,每个人自己就会在这种影响和评价的反馈中学会反思,学会成长,学会在以后的时光里正确地为人处世和学习生活。[20]毫无个性的人组成的集体将会是黯淡无光、平庸无奇的,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只有每个人各有所长、各尽其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培养出真正的人,塑造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完成劳动个性的社会化,完成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自己——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达到和谐的转变,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普遍的共产主义劳动信念和劳动幸福观,这将是个性的升华。如果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仅仅是一种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标志,仅仅停留在展现和发挥个人的价值,那么这种劳动也不具有特别大的教育意义。劳动教育还应该追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生出为他人做些什么的愿望,体验到为社会造福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造福于人的创造性劳动”成为他们极为重要的精神需求。[21]因而,在劳动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关注劳动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让每位学生从最初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成就感出发,逐渐将视野辐射到家庭、学校、远方的他人、宏大的社会,让他们在为他人劳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并逐渐树立起愿意为他人劳动的幸福观和价值观。这样,在更远的未来,每个孩子步入社会后都能够走上独立的个性化劳动道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使得个性的发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共同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添砖加瓦。

劳动教育要造就个性完满的人,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与集体、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劳动才能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从学校劳动教育到社会劳动生活的完美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具有生动活泼的个性,又具有社会担当的责任,从而能够将自我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进步和谐统一起来。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定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始终把人的成长放在首位,坚持以相信人为前提,在劳动教育中着重把握个人发展(发展的人)与社会发展(历史的人)两条主线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他主张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情感态度,通过参加丰富多样的劳动活动,发现劳动兴趣所在,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使自我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主张让学生从参与身边的家庭劳动,到参与学校、远方他人、宏大社会的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信念。这样一种劳动教育的设计路径,使得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断深化。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深深扎根于人的信念之中:既强调学生要在劳动中实现个性全面发展,又主张学生要将个性化劳动投身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造就苏霍姆林斯基真正想要培养的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所追求的个性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我们思考当前的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劳动教育更多地看到了劳动之于个体的社会生产意义,但是,对于劳动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则相对忽视。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劳动与个体、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劳动不仅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沃土”[22],并且成为每个人对社会利益、全体幸福的利益的责任感的体现[23]。唯有如此,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肖甦.超越时空的人道主义教育学——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J].比较教育研究,2018(11):4-11.

[2]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

[3][10]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0,15.

[4][5][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6,581,646.

[7][1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1,555.

[8]蘇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杜志英,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205.

[9][22]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9,280.

[11][21]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师[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60,355.

[12][13]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80,478.

[14][1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6,474.

[16]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82.

[18][19]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出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之美[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5,115.

[20]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A]//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8.

[23]苏霍姆林斯基.年轻一代的道德理想教育[M].陈炳文,王树椿,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7-18.

责任编辑︱何 蕊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