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栏 目: 关键字:
传统粤剧戏服中广绣的艺术特性分析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0-8-7 12:37:04 阅读:1221次 【字体:

 传统粤剧戏服中广绣的艺术特性分析
作者:陈金怡,柯慧明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展开更多
  摘    要: 中国传统粤剧戏服是粤剧表演艺术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艺术学研究有助于粤剧戏服艺术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的理解与传承。文章通过实物、图片和文献等多元化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粤剧戏服以广绣为主体装饰工艺,借助材料、工艺、图案的美学艺术特色形成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力,并能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广绣在传统粤剧戏服中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为材料丰富而视觉独特、技法多样而工艺精巧、图案立体而华丽精美。传统粤剧戏服与广绣密切相关,广绣技艺的有效传承与创新是保障粤剧戏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关键词: 广绣; 传统粤剧戏服; 艺术体现; 工艺; 图案;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is a core part of Cantonese opera performing art. The study on the art of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and manufacturing skills. By the means of multiple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based on the costume samples,pictures and litera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is mainly adorned with Guang embroidery,and forms a strong visual impact on art with the help of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eatures in materials,crafts and patterns. It can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continuously.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Guang embroidery in 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are mainly embodied in rich materials,unique vision,various techniques,exquisite workmanship,three-dimensional and gorgeous patterns.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Guang embroidery. Hence,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Guang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Keyword: Guang embroidery; the 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artistic embodiment; technology; pattern;  

粤剧于2006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可见其文化价值及影响对人类情感的重要性。粤剧戏服是粤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粤剧的发展而繁荣兴盛。粤剧戏服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广州市级非遗名录。传统粤剧戏服以明清样式为底本,同时吸收唐宋样式之精华,以“广绣”为工艺基础,创造性地融汇胶片、铜托、小镜等特色材料,装饰表现突出,历经数百年演变,逐步发展成为植根岭南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显着的可舞性、程式化、通用性的特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及网络、电影媒体信息的冲击,粤剧的发展停滞不前,广绣粤剧戏服样式趋向老化。国内外关于广绣粤剧戏服的研究并不系统,通常被作为粤剧艺术特征的支节进行简要论述,如《粤剧史》[1]、《广东戏剧史略》[2]等着作对粤剧历史发展及服饰特征进行了论述。近年来,一些学者从造型艺术、发展进程、传承开发等方面对广绣粤剧戏服进行了研究,为广绣粤剧戏服的艺术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3,4,5,6,7,8]。目前以广绣传统技法的分解展示为主要内容的论着较多,但对粤剧戏服制作中广绣工艺的相关论述较少。广州粤剧戏服与“广绣”技艺密不可分,至今以“广绣”工艺制作的戏服仍是粤剧服饰中的主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材料、工艺、图案方面对广绣粤剧服饰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从艺术理论的视角对粤剧戏服的广绣技艺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利用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广绣粤剧戏服进行保护、传承和改革创新。
 
   1、 广绣与粤剧戏服的历史渊源  

广绣在《粤剧大辞典》中定义为“以广州为中心代表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刺绣工艺”。广绣一词最早源于何时未从得知,但广绣制作工艺早在唐代就产生了,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代永贞年南海刺绣奇女“媚娘”所刺绣的长约盈丈“观音像”可考证。古籍文献中对广绣工艺记载较为详细的首推清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其对广绣的材料工艺特点进行了记载“又有以孔雀毛绩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9]427。广绣工艺虽源于唐代,但初期受广州周边地区黎族、苗族等刺绣工艺特点影响尚未形成独立鲜明的风格。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代以来受当时流行的顾绣工艺影响,融合岭南文化及西方流行文化元素而自成风格,且扬名海外,其绣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出口的重要手工艺品。明末至清代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外国商人根据西方题材大量订购广绣绣品,对传统的广绣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中叶广州一口通商使得出口绣品贸易十分发达,促使了广绣技艺的发展并形成大规模化生产,市场繁荣。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粤剧史》考证“粤剧,有‘南国红豆’的美誉,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和香港、澳门以及美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1]1。该研究表明,粤剧是中国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其生成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成化年间,彼时外来戏班的传入促使广州本地人士也参与演出,从而催生出粤剧萌芽。清代初期,外来戏曲声腔与“土优”及本地班的“广腔”相融合,促进粤剧的体系化形成、发展和壮大,最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广府文化符号之一。  广绣与粤剧戏服关系密切,历史上颇有渊源,正因为有了广绣的工艺装饰才使粤剧戏服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样式。清代民间艺人在广绣戏服制作方面十分兴盛,出现了集中在状元坊、新胜街一带的戏服刺绣作坊,“清康熙年间,广州状元坊的刺绣工人就以精美的广绣作戏服”[1]261。清代中叶,由于粤剧的繁荣,状元坊制作的广绣粤剧戏服享誉海内外。粤剧戏服虽然在特定的历史发展中曾受顾绣、京绣、苏绣等工艺装饰影响,但广绣工艺仍然是粤剧戏服制作的主流。  2、 广绣在传统粤剧戏服中的艺术特性  

传统的粤剧戏服具有中国历史传统服饰制度化的特点,其色彩、图案、工艺均能显示舞台角色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粤剧戏服种类繁多,总体上分为蟒、靠、褶、开氅、官衣、帔、箭衣七大类,其中蟒、官衣属于官服类,褶、开氅、帔属于常服类,靠和箭衣属于戎服类。不同角色及服装类别具有不同的刺绣装饰特点。从刺绣工艺制作来看,传统广绣戏服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过程:清代初期,早期的粤剧戏服刺绣装饰工艺受京绣、顾绣等影响较多,粤剧活动多集于佛山,因此佛山刺绣戏服业较为兴盛,“据史料记载,清初佛山刺绣戏服已自形成一个手工艺行业”[10]。清代中叶,粤剧活动由于受西方电影、话剧的冲击竞争及广绣商品的市场繁荣,其戏服在材料、工艺、图案上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流行文化元素,使广绣粤剧戏服成了当时独具一格的戏曲服饰。清末民初,粤剧演出为争夺观众,戏服从材料运用、制作工艺、图案设计等方面标新立异,广绣粤剧服饰需求量大增,带动了状元坊一带的广绣戏服行业的发展和昌盛。民国时期,粤剧戏服借鉴顾绣等其他刺绣工艺,丰富了粤剧服饰的舞台艺术表现,这时出现了一批改良的粤剧戏服。20世纪30、40年代,广绣戏服刺绣的材料和技法方面突破传统,大胆改造和创新,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艺术倾向。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绣戏服工艺制作根据舞台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戏服设计更加适应时代要求。  

经过对广东省各粤剧博物馆馆藏资料及史籍图片资料的调研分析,发现粤剧名伶们留下的传统广绣戏服无论从材料、工艺还是图案方面敢于创新且独具特色,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刺绣装饰手法是国内其他传统戏曲服饰所不具有的,如粤剧戏服之广绣钉凸金浮绣及珠片绣等工艺装饰。总体而言,广绣在传统粤剧戏服中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材料丰富而视觉独特、技法多样而工艺精巧、图案立体而华丽精美。  

2.1、 材料丰富而视觉独特  

材料最能体现绣品之美。广绣作为一种手工艺,刺绣材料的使用浓缩了制作者们的聪明才智,通过绣工的技艺充分挖掘其材料的独特视觉效果。广绣戏服的材质运用丰富多样且视觉独特。刺绣用料有绒线、丝线、金银线、翎毛、马尾,以及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珠筒、胶片、小铜镜和锋毛等,此外还有棉花、海绵等充填物辅料及藤条、茅竹、铁丝等支撑材料。一件粤剧戏服刺绣通常采用多种绣料表现出独特的舞台效果,且不同人物、不同款式会采用不同的绣料进行装饰,甚至同一戏服种类也会根据舞台需要选用不同绣料,如同一种龙蟒袍就出现绣金胶片与绣色绒的分类。  

自明代以来,广绣制作者一直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不断尝试,广泛吸纳,尤其至清代男性绣工“花佬”成为主要力量时,广绣戏服在刺绣用料上更是大胆革新。清代初期,传统的广绣戏服在用料方面更多地体现在金绒线绣及金银线绣的使用。至清代中叶,广州一口通商及晚清民初近代化进程影响,西方文化在广州得以渗透和流行,广绣戏服在材料使用上变得丰富多样,本土化与西化相结合。清末民初,广东各地方剧种为争夺观众,在材料的运用方面变得越来越新奇,发达的对外贸易优势条件下,使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西方文化元素,出现明显的商业化艺术特征,如闪光珠片、小铜镜等装饰材料的使用。《广东戏剧史略》对传统粤剧服装进行了描述“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2]48。“外国经济文化的入侵,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无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利用科学技术配合粤剧演出,其机关布景及离奇古怪的舞台服装,逐渐兴起,也改变了传统戏曲观众的欣赏习惯”[11]。由此可见,清末开始受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及商业竞争的驱使下,粤剧戏服争奇斗艳,在制作工艺上费尽心思,采用各种哗众取宠的材料装饰。  

清末民初出现了一批设计新奇古怪的粤剧戏服,绣工在材料的使用上大胆尝试,利用胶片、铜托小镜、珠片等新型材料对图案边缘进行装饰,使戏服整体视觉效果精美而独特,其中珠片绣戏服在20世纪20—50年代粤剧戏服中十分流行。《粤剧及其服饰艺术的发展进程及特点》[12]认为早在清代同治年间果尔敏竹枝词《洗俗斋诗草》记录了目前可查最早体现粤剧戏服采用“珠绣”装饰手法的古代文献。珠绣起源于唐朝,是浮于面料上的绣缀工艺,因珠片特有的光泽感而极具舞台表现力。广东省及香港地区相关粤剧博物馆收藏有大量20世纪20—50年代饰有胶片(密片)、珠筒、铜托小镜的戏服。这些戏服依靠不同质感、不同色彩的材料装饰,充分表现了舞台服装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时期的粤剧戏服形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装饰形式和手法上进行了改变,从国外输入的胶片、珠筒材料满足了这一时期粤剧戏服装饰及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珠绣的广泛运用也促使了广绣技艺的提高和发展。胶片为中间有孔的圆形闪光塑料片,珠筒为小管状玻璃管,铜托小镜为局部装饰的护心镜,这些小物件被染成各种颜色,用线有规律地串起后缝缀在戏服所需装饰的图案上,有些戏服是分散或重点饰有闪光珠片或珠筒,而如图1所示的大靠戏服则是通体全件饰满珠片。虽然这些粤剧戏服较之前沾上了更多的商业气息,但是由于材料的丰富使其制作工艺较之前的戏服更为复杂,已不仅是作为粤剧程式化的表现工具,更多是服务于舞台效果的呈现。此时材料上突破了丝线、绒线、金银线绣制的传统框架,视觉效果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中西古今兼融,新奇百出,也算是适应了当时的潮流。  

2.2、 技法多样而工艺精巧  

广绣所使用的材料与选择的工艺技法是相辅相成的,工艺技法是绣品的灵魂所在,对绣工来说选择恰当的针法才能完美地表现出粤剧戏服的艺术语言。广绣戏服由于使用材料的多样性,间接促进了广绣技艺的不断发展,使广绣工艺技法呈现丰富精巧的特点,创造了如直抠针、续插针、捆咬针、辅助针、迭鳞针等累计几十种针法技巧,其技法具有排针平整、针步紧密、配色协调柔和、图案层次分明等特点。《粤剧史》对粤剧戏服广绣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广绣’的绣法是一种‘缕绣’,绣时先用粉墨在衣料上打‘谱’,然后用细毛笔描绘出来,接着用金线或银线压住,再用彩线把金线和银线钉上,这些彩线比丝线还小,其颜色与衣料颜色相同。钉彩线时要钉得细密、牢靠,力求图案紧贴在衣料上面,显得平滑光润”[1]261。 


  Fig.1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embroidered with pearl pieces  从各粤剧博物馆及收藏家的藏品调研中可以窥探出,以“广绣”工艺制作的戏服是传统粤剧服饰中的主流。为了突出角色的形象及舞台效果,不同的角色穿着不同的戏服类别在工艺技法上会呈现较大的差异。如广东省各粤剧博物馆及香港地区相关博物馆常见的粤剧戏服大靠采用的绣制工艺变化多样,是广绣粤剧戏服之代表。大靠是粤剧中将士用于作战场合的戎装,仿造古代盔甲造型,圆领窄袖,背上扎“背壶”,插4面三角旗。靠服通常使用大缎或软缎制成,由30余件刺绣部件构成,不同部件图案采用不同工艺方法绣制,十分精巧。如图2所示的戏服大靠中,靠肚金线凸绣龙部件采用钉金垫浮绣工艺,以棉花垫底,用同色的绸隆起封好后在上面施以金线装饰,如此丰富的工艺技巧使粤剧戏服造型视觉立体、辉煌夺目。如图3所示的佛山粤剧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由美国民智剧社捐赠的20世纪20、30年代制作的锋毛金银线广绣蟒,所谓锋毛,《广州粤剧戏服》称“20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开始将一些3~5 cm长的白兔毛粘连在扣仔、风衣、雪褛、蟒等戏服的大肩、背心的边沿部位作为装饰”[13]55。此件广绣蟒戏服工艺精巧细致,通身采用了岭南特色的广绣盘金针法,金银线搭配绣制,且大龙身体的部位运用了难度较高的立体二针龙鳞针法,通过金线作漩涡状处理,鳞片有规律地相叠盖,轮廓处辅以锋毛及绒线绣制工艺勾勒出了生动勇猛的龙造型,奢华精美而立体突出,强化了粤剧表演的舞台视觉效果。粤剧戏服的制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通过融合“广绣”之丰富精巧的刺绣技艺而得到不断发展繁荣。 
  Fig.2 The art modeling of Cantonese opera costume"Dakao"  图3 锋毛金银线广绣蟒
  Fig.3 The Cantonese opera dress of Guang embroidery with dragon embroidered by gold silver threads and rabbit’s hair  2.3、 图案立体而华丽精美  广绣粤剧戏服由于使用材料、工艺技法的丰富多样,其图案呈现构图饱满、花纹繁缛、立体感强及色彩华丽精美等特色,而其中图案的立体感是广绣戏服区别于其他剧种戏服最为显着的特点。图案作为戏剧人物形象的一种物化符号,其立体感的表现突出了戏曲人物角色的形象特征。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粤剧戏服图案题材运用较广泛,在借鉴昆、京、越剧戏服图案外还大量使用龙凤、花鸟、云海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但通过与广绣材料及工艺的结合,如钉金垫浮绣工艺、不同刺绣线混合及“留水路”的技法等,其图案呈现的立体及华丽等特点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粤剧戏服图案集昆、京、越等剧种戏服的图案所长,又融合广绣材料及工艺之特色,形成色彩华丽、立体感强的特点,与岭南生机盎然的热带气候相呼应。“广绣较早地打破了传统的平面视觉构图法,追求西洋画法,讲究透视原理,使得绣品更具立体效果”[14]512。此外,由于广绣受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尤其明清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广绣发展深受西方油画等艺术风格的影响,注重光影变化、透视比例等立体的真实视觉效果,粤剧戏服图案呈现的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征就是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反映。  

广绣从材料、工艺、图案方面均服务于粤剧服饰总体的精美华丽风格。广绣金银线、绒线、胶片、珠筒、铜镜、锋毛等不同材质的相互结合运用,装饰效果雍容华丽,为粤剧服饰的图案增添了绚烂的视觉效果。且材质的色泽、质感、粗细等属性上的差异为图案的立体效果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技法的运用上,垫钉、盘琐、拼缀及“留水路”等不同工艺技法,以虚实、施疏、层层叠绣、渗绣,线、面、点结合等不同的绣制方法突出强调了图案的立体效果。尤其广绣“留水路”的独特工艺使戏服图案的立体感得到充分体现。“留水路”为相邻近的刺绣图案之间留有约0.5 mm的等距离空隙,一般用在花卉花瓣之间、鸟禽的鸟羽之间等,整个绣面上来看这些空隙就形成了空白的线条,使物体造型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突出。如图4所示的蓝地广绣蟒为粤剧帝王、将相、大臣专用的礼服,蟒袍上绣有龙、海水、江涯等图案,色泽华丽精美,深浅颜色的对比使图案结构层次分明,并运用“留水路”的制作工艺突出龙造型的立体感,使其形象更为凹凸变化、逼真生动。可见,传统的广绣粤剧戏服因材料使用的多样及工艺技法的丰富精巧,以及独特历史背景下受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了其他地方性戏剧服饰所无法比拟的华丽精美及立体效果。  


  Fig.4 The blue Cantonese opera costume of Guang embroidery with dragon  

3、 结语  

粤剧戏服与广绣的发展互为影响,粤剧戏服的发展促进了广绣材料的丰富、工艺技术的提升及图案装饰的华美立体,同时广绣材料、工艺、图案设计的发展完善提升了粤剧服饰的观赏性和舞台效果,为粤剧服饰的丰富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粤剧服饰的制作向着更加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服饰材料的科技倾向、制作工艺的多元集成和图案装饰的时代地域印记等三方面特征表明广绣粤剧戏服的发展是与社会进程的脉搏一起跳动的,体现出粤剧戏服具有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活性,既有传统造型的遗传基础,又有适应性更替的变异机制,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对粤剧艺术审美情趣的追求。  

与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相似,受电影、电视、动漫、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文娱产品的巨大冲击,粤剧艺术鉴赏受众流失严重,演艺市场萎缩迅速,本地戏服企业(工坊)停业、技工老龄化、外来戏服竞争等使传统粤剧戏服面临着传承与发展困境。然而,作为闻名海内外的岭南特色剧种,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应积极响应努力打造文化自信的发展战略,将剧目、戏服和广绣技艺进行联合传承与创新,在强化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主动推进粤剧艺术的普及,将其作为民俗文化纳入基础艺术教育行列,让粤剧服饰走入现实,开辟文化产品渠道,提升粤剧戏服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LAI Bojiang,HUANG Jingming.History of Cantonese Opera[M].Beijing:China Theatre Press,1988.

  [2] 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M].广州: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1940.MAI Xiaoxia.Brief History of Guangdong Drama[M].Gangzhou:Guangzhou Opera Reform Commission,Guangdong Province,1940.

  [3] 杨敏霞,黄玮,沈静,等.论粤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途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2):62-67.YANG Minxia,HUANG Wei,SHEN Jing,et al.On the ways to develop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in Guangdong opera museum[J].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2019,34(2):62-67.

  [4] 尹小微.传统粤剧服饰中的造型艺术研究[J].戏剧之家,2019,311(11):24.YIN Xiaowei.Research on plastic arts in traditional Cantonese opera costumes[J].House Drama,2019,311(11):24.

  [5] 马楠.试论粤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J].岭南文史,2019(1):1-6.MA Nan.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antonese opera art: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Cantonese opera art museum[J].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2019(1):1-6.

  [6] 倪彩霞.从南派艺术看粤剧的地方性传统[J].文化遗产,2015(1):60-65.NI Caixia.Looking at the local tradition of Cantonese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uthern art[J].Cultural Heritage,2015(1):60-65.

  [7] 张金梅,胡小平,黄琴霞.粤绣伶装文化审美意蕴分析[J].民族艺术,2013(11):154-156.ZhANG Jinmei,HU Xiaoping,HUANG Qinxia.An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Guangdong embroidery costume culture[J].National Arts,2013(11):154-156.

  [8] 杨月双,周怡,卢雪清.传统粤剧服饰中的造型艺术[J].纺织科技进展,2013(2):72-74.YANG Yueshuang,ZHOU Yi,LU Xueqing.Modeling arts of traditional Guangdong opera apparel[J].Progress in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2):72-74.

  [9] 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QU Dajun.Guangdong New Language[M].Beijing:China Publishing House,1985.

  [10] 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LIN Mingti.Lingnan Folk Baiyi[M].Guangzhou: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3.

  [11] 潘福麟.状元坊广绣戏服:谈粤剧服装艺术(二)[J].南国红豆,1998(3):38-40PAN Fulin.Guang embroidery opera costume of the Zhuangyuan workshop:Costume art of Cantonese opera(Ⅱ)[J].Southern Red Beans,1998(3):38-40.

  [12] 张金梅,胡小平,黄琴霞.粤剧及其服饰艺术的发展进程及特点[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3,34(4):123-125.ZhANG Jinmei,HU Xiaoping,HUANG Qinxia.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opera and its costume art[J].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2013,34(4):123-125.

  [13] 孙卫明.广州粤剧戏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SUN Weiming.Guangzhou Cantonese opera Costume[M].Guangzhou: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5.

  [14] 清代宫史研究会.清代宫史探析[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Research Society of Palace History in the Qing Dynasty.An Analysis of Palace History in the Qing Dynasty[M].Beijing:Forbidden City Press,2007.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