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机械 >>
栏 目: 关键字:
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的汽车研发体系构建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3-8-18 16:34:27 阅读:192次 【字体:

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的汽车研发体系构建


杨敏芳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研发体系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然而,当前汽车研发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技术实践与科研关联度差等。为了提升汽车研发水平,需要构建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专业体系、强化汽车研发体系硬软件改造升级、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科学构建智能化管理模式和构建可靠的评价机制,价应基于客观指标、按一定周期进行、注重反馈机制,并且应注重可比性和趋势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的持续发展。通过持续推进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升级,汽车研发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助力汽车创新和智能化进程的推进。

关键词:新能源 智能化 汽车研发体系试验室

1 引言

近年来,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不断涌现,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对汽车研发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个企业需要针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的汽车研发体系。当前,在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安全、节能、可靠等优点,而这些优势必然会带来新的技术挑战。另一方面,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研发体系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研发体系需要具备智能化测试设备和相关软件,以满足汽车研发体系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求。

可见,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的汽车研发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只有提高汽车研发体系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素质和加强管理,才能够为未来汽车研发体系领域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持续升级。

2 汽车研发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更新换代,例如诞生了形式各异的汽车研发体系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服务模式。新的研发中心配备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各种汽车研发体系零部件的质量检测、性能测试、故障诊断等工作。同时,还可以为一线技术人员提供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除了传统汽车研发体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智能化的汽车研发体系,这些将虚拟仿真技术和实物实验相结合,可以对汽车研发体系的整车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和测试。智能化的技术研发还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汽车研发体系设计制造水平和效率,为汽车研发体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但是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汽车研发体系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硬件设施更新效率低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现有的汽车研发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硬件更新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兴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汽车研发测试与评估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传统的汽车研发测试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这就需要对汽车研发体系进行全面更新升级。然而,由于投入巨大,更新周期长等原因,汽车研发体系的硬件更新建设相对滞后。这就给汽车研发体系生产企业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新产品的测试难以开展、测试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问题。硬件更新的缓慢使得现有的测试设备老化,无法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和维修。这种情况下,相关的测试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受到严重影响。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测试设备来说,这种影响更加显著,因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的电池管理、动力控制等特点决定了测试设备的严格要求。硬件更新建设相对滞后,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市场问题。汽车研发体系生产企业需要进行投资来更新和完善汽车研发体系设备,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其测试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推动汽车研发体系工业的发展。

2.2 建设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在当前情况下,汽车研发体系建设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而零散式和应激性建设往往成为主流。首先,汽车研发体系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区和单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许多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仅仅通过计划性或需求性设备采购来完成硬件设施的更新。这样的建设方式不能够全面满足汽车研发体系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无法达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效果。其次,汽车研发体系的建设缺乏对未来需求的前瞻性考虑,缺乏长远的技术和战略规划。的设计与建设只针对当前的需求和技术水平,而没有充分考虑未来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的设备采购、测试方案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导致了建设的缺陷和短板。再次,零散式和应激性建设使得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许多缺少有效的规划引导,基本上是靠应急调配或凭个人能力开展的,很难实现系统化和工程化的管理。此外,由于没有视角上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在设施配置、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重复和浪费,也影响了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2.3 汽车研发体系中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关联性差

当前,汽车研发体系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关联度较弱,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一方面,许多汽车研发体系教学实验设备过时、落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要的教学和实验需求。同时,科研实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能够满足更高的科学研究需求。但由于種种原因,如资金、管理等方面,汽车研发体系却未能及时进行更新,导致最终实验数据精度低、教学质量差。另一方面,汽车研发体系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汽车研发体系教学实验通常以课程目标为主导,而科研实验则往往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新领域为主导。这使得许多实验的目的和内容各不相同,且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教育和科研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不强。同时,汽车研发体系教学和科研人员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和交流。许多汽车研发体系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设备和场地,当中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相对孤立,很难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这不仅影响了实验数据的质量和教育效果,也限制了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2.4 管理手段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汽车研发体系的管理手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使用纸质记录、手工操作等方式来处理数据和管理信息,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软件应用的应用。这不仅使得数据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数据误差或丢失等情况,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评价机制落后,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部分汽车研发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考核机制。的工作目标和成果通常只看重数量上的达标,而忽视了其质量和效益,无法反映的真实水平和实际服务水平。最后,汽车研发设备利用率有待提高。由于实验设备的高价值和专业性,使得许多实验设备闲置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的利用效率和资源优化。与此同时,由于管理能力不足,或者没有合理的预约、排队和使用机制,也容易出现设备过度占用或长期停用等情况。

3 汽车研发体系的建设策略

3.1 创设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专业体系

其一,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行业正在重新布局其知识结构,将焦点从内燃机转移到电动机,在强电、控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下大力气。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池-电机-电控的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领域的主要知识结构。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的快速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和理论来支持和推动,其中电池-电机-电控是重要的方向。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中,“电”是核心问题,而电池、电机和电控制系统都是实现电力传输和控制的重要部分。通过电池作为存储能量的元件,电机进行能量转换,电控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的基础。因此,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领域迫切需要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高端人才和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的体系建设中,电池-电机-电控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针对性地开设各类与这些方面有关的实验课程,如电池性能测试、电机动力系统测试、电控模块设计等。相关的实验需求和学科知识都需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专业的需求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和规划,并且需要配备相应的高端仪器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等先进技术工具,以支持一线技术人员在实验中的各种需求和操作。

其二,汽车研发体系的建设必须因需而设,以满足汽车研发体系产业的发展需要。体系的建设应该从实验教学体系和其他实践环节入手,通过规划体系建设及分类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也可以受益于体系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关系。实验教学是汽车研发体系类专业一线技术人员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汽车研发体系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加深一线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并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实际技术的关键场所。在汽车研发体系中,一线技术人员可以接触到真正的汽车研发体系零部件、仪器设备和工具,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

因此,在规划体系时,需要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各种类型的,如底盘测试、动力学仿真等,以支持一线技术人员在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实践环节对于汽车研发体系类专业一线技术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包括各种汽车研发体系行业实践和科研活动,如工程实习、竞赛参与等。这些活动需要在相应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如工厂、技术服务公司、科研机构等。在这些场所,一线技术人员可以接触到更广泛和深入的汽车研发体系领域知识,并将其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优秀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技能。因此,在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如何为这些实践环节提供支持,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开展。

3.2 助力汽车研发体系研发硬软件改造升级

在硬件方面,汽车研发体系需要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质量的加工制造装备,如三坐标测量仪、模具加工中心、CNC车床等,以满足不同类型实验任务和科学研究的需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领域,需要引入先进的测试系统、数据采集设备、电池模拟器、电机测试台等,以支持对汽车研发体系电气化、能耗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此外,为提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

在软件方面,汽车研发体系需要配置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平台,以支持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领域,数据分析技术尤为重要。通过建设自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平台等软件工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的控制和监测,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研究。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学科和之间的壁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在设施方面,需要拥有先进的设施和完善的操作环境。这包括的设计和装修、空调通风系统的优化、安全监测设备的完备等。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研发体系领域,需要增加一些新型设施和功能,如电池性能测试、动力学仿真等。同时,在建设中也要注重绿色环保和节能措施,推广低碳生态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案。

3.3 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动汽车研发体系的发展和创新,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汽车研发体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其发展。这支人才队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的关键在于招聘、培养和激励人才。汽车研发体系可以通过优秀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培训途径和形式,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以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变革。其次,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还需要重视人才的激励机制。汽车研发体系可以根据员工的表现和贡献,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提供个人晋升通道、资格证书认定、奖励金等方式,让员工体验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更加投入到工作中,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体系还需要注重人才的文化和价值观培育。汽车研发体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术交流、创新项目等方式来增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团队共识和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

3.4 科学构建智能化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汽车研发体系的作用,科学构建智能化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智能化管理模式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管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汽车研发体系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因此,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对于管理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将各项业务流程数字化,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实验管理、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工作。同时,汽车研发体系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体系,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研究和应用。其次,智能化管理模式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研发体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化流程。然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汽车研发体系管理标准和流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因此,智能化管理模式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确保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3.5 构建可靠的评价机制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背景下的发展,需要建立可靠的评价机制,以确保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构建可靠的评价机制,对于提高的管理水平、促进与行业技术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评价应该基于客观指标。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考虑到的性质、规模、特点等方面因素,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上,建立科学、全面、精准的指标体系。其中应包括人员素质、科研成果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指标,并且给予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分配,使得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化和准确。其次,评价需要按照一定周期进行。评价是对于综合实力的监控和反馈,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采取多次评估、跟踪追踪的工作表现和改进情况是必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周期来进行的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工作的高效性和质量。第三,评价应该注重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是关系到发展的关键信息,需要及时向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相关部门反馈。通过不断强化评价结果的利用与应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的持续发展。最后,在评价方案设计中,需要注重可比性和趋势性。评价方案应该具有同行业公认性和可比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综合实力水平。同时,评价方案需要重视趋势性,即考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估和规划。

参考文献:

[1]洪吉超,梁峰伟,杨京松,李克瑞.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科技导报,2023,41(05):49-59.

[2]葛智聪.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开发与研究[J].汽车与新动力,2022,5(05):28-30.

[3]孙远涛,王云龙,朱荣福,张德生,张茜.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现状[J].内燃机与配件,2022(16):118-120.

[4]杨晓光,朱际宸,王一喆,章程,时玉琦,马成元,康振.汽车变革发展中的城市交通系统重构与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研究,2022,8(03):2-20.

[5]朱艳阳,卢君生,张顺明.智能化能对冲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影响吗?——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42(09):2426-2446.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