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栏 目: 关键字: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体系的构建研究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1-2-2 11:27:23 阅读:901次 【字体: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体系的构建研究

吴 娴 刘 莉 刘念才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240)

摘 要:本研究从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国家贡献、创新能力和创新特色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数体系,并选取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三组样本高校对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数体系进行了试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体系能够较好地评价不同组别的高校在相关指数及主要指标上的表现。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可用于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科技发展重要方面和维度上的表现及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开展高校科技发展评价并提出加快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科技发展;指数;评价

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已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为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清晰的实现路线,即“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创成果的策源地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1),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国高校现有发展水平与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培育世界顶尖科技人才的目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在重大成果、技术创新和对外影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本研究尝试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旨在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高校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找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科技发展在不同方面的客观差距,进而提出加快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策略。

一、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相关的文献综述

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研究主要涉及对高校科技创新或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其中有关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文献相当多,近年来有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下面按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国家贡献、创新能力、创新特色等方面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设计提供思路。

在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方面,文献中基本上以国内高校竞争为主导,较少突出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除部分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国际前沿性基础研究指标外,其他有关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文献多围绕省域进行研究分析,如张亚杰(3)选取211及省部级共建高校,蔡琳(4)对31个省域的高校和64个直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杜俊慧等(5)、王金国等(6)、熊国经等(7)运用复相关-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所选区域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但均未体现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

在高校科技发展的国家贡献方面,相关的文献基本上局限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服务项目、专利出售转让、技术转让、科技产业方面,如施星国等(8)、章熙春等(9)、陈佳等(10)、郭俊华等(11)所做研究。相关的指标能够比较好地评价和反映高校科技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但鲜有涉及高校科技发展对国家软实力、国家战略目标、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在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能力方面,文献相当多,具体的评价指标相当繁杂但大同小异,如赵蓉英(12)、刘勇等(13)、董晔璐(14)、吴建国等(15)、雷亚楠(16)分别从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投入、产出、成果转化等方面中构建了各自的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之间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差异性重视不够。

在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特色方面,文献基本上以量大面广的定量指标为主,少有对高校科技发展的特色进行评价的定性指标,主要是因为创新特色的指标内涵难以明确界定、指标数据也难以获取。如鄢晓彬(17)从系统集成的理论出发,分别从教师主体创新能力、支撑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度量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其中制度创新能力包括针对教师主体和针对支撑创新能力的制度建设。曲雁和孙燕(18)确定了以“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与“创新环境影响”三个主要因素作为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主要指标,其中创新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度、政策或制度、文化。

二、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设计思路

指数是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变动的相对数,它能够表明所研究社会现象量的方面在时间或空间上综合变动的程度。指数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变动对总指数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以及各因素对总指数的影响数额的一种分析方法。(19)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旨在对新时代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国家贡献、创新能力、创新特色等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1.高校科技发展指数设计的总体思路

服务于世界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要实现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的建设目标,关键是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国家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 汇聚优质资源, 培养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 加快走向世界一流”(20)。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应构建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以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的国际水平,进而引导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快速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水平。

服务于对接国家需求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逐渐走出“象牙塔”,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承担着知识发现和转化的重任,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消费品。高校科技发展对国家的贡献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还有对国家软实力、国家战略目标、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应构建高校科技发展的国家贡献指数,从经济发展、国家软实力、国家战略目标、科技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评价高校科技发展的国家贡献,引导高校更好地对接国家需求。

服务于不同层次高校多元化评价的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虽然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但各自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不同的,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但无法满足量大面广的普通高校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评价。构建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能力指数,应从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研队伍、科研产出等多个维度对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多样化发展。

服务于中国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高校科技发展的成效有的是显性的、可以用指标和数据呈现;有的是隐形的、很难用指标和数据测量;有的成效短时间能够显现,有的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有的成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构建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的同时,需要构建一个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特色指数,通过专家打分的定性方法对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国家贡献、创新能力、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特色进行评价。

2.高校科技发展指数设计的具体原则

多元指数体系,可以进行加权。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目标、学生资源、教师水平、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特色,在开展科技发展的评价时应采用科学、多元的指数体系,以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本研究拟构建的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特色指数分别对高校科技创新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指数进行加权。

成果评价为主,突出各种贡献。科技成果是科技产出的表现形式,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价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从而有助于促进高校科技发展。英国于2008 年开始推行的高校科研卓越框架评估体系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简称REF) 就非常注重对科技产出和创新成果的评价。(21)本研究拟构建的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特色指数重点对相关的成果和成效进行评价,突出高校科技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软实力、国家战略目标、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强调客观数据,辅以专家打分。本研究拟构建的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特色指数等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指标数据通过国内外的公开数据源获得,客观数据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科技发展的水平、贡献和能力。创新特色指数由学校提供材料、专家打分,依靠专家的判断力对无法获取定量数据的创新特色进行定性评价。

3.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体系设计

根据上面的高校科技发展指数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原则设计完成的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数体系见表1。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数体系由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特色指数四个指数构成。其中国际水平指数主要指高校在科研活动中能够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产出国际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国家贡献指数主要指高校科技发展对国家软实力、国家战略目标、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贡献,是高校科技创新在实际中的产出和效益;创新能力指数是指在一定的系统中, 在现有科技人力、财力、物力、知识及信息等科技资源条件下, 进行科技活动, 发挥效能, 取得产出, 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全面发展的能力;创新特色指数是指国际水平、国家贡献、创新能力和制度改革四个方面的创新特色。

三、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指标设计

高校科技发展的每个指数都涉及众多的内容和方面,可以包含大量的具体指标,但指标太多不仅无法突出重点,而且容易交叉重叠。因此,本研究中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创新特色指数仅选取最能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关键指标,用尽量精简的指标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1.国际水平指数的指标设计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包括世界前沿性基础研究水平、高校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国际影响、技术创新的水平与能力、在全球性学科排名中的表现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个指标,此指数的指标均为国际可比,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高校评价。各指标的数据可以通过国内外公开的数据源获得,各指标的定义详见表2。

2.国家贡献指数的指标设计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国家贡献指数包括对国家软实力的贡献、对国家战略目标的贡献、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对科技人才培养的贡献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个指标。此指数的指标分两类,有些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高校评价,有些则是中国特色的指标。各指标的数据可以通过国内外公开的数据源获得,各指标的定义详见表3。

3.创新能力指数的指标设计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能力指数包括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研队伍和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个指标,此指数的指标有些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可比性,但中国特色更加明显,因此主要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评价。各指标数据可以通过国内外公开的数据源获得,各指标定义详见表4。

4.创新特色指数的指标设计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特色指数包括国际水平方面的创新特色、国家贡献方面的创新特色、创新能力方面的创新特色、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特色四个维度。此指数的指标数据由学校提供材料,专家打分,并进行加权处理,最终得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创新特色评价指数。

四、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试测

为了对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体系进行验证,本研究选择了不同层次的三组高校进行了试测,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等因素,本研究只试测了三个涉及客观数据的指数。

1.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试测的样本高校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三组,每组的高校数量30余所,共计99所(具体名单见表5)。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选择“双一流建设”的A类高校,排除四大全球性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简称 QS;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简称USNEWS)中500名之外的高校以及国防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选择标准是“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且在四大全球性排名中前1200名的院校,同时兼顾区域平衡和学科综合性。普通高校则选择四大全球性排名中前1200名但不是“双一流建设”的高校。

本研究收集了包括论文、专利、获奖、参与项目、技术转让收入、留学生生源国、师资毕业院校排名、学科排名、大学排名、高被引学者数等指标数据,进行了数据清理并建立数据库。每所高校的指数和指标得分利用标准化方法把数据统一转化成0到100区间来展示。具体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来源于官方统计资料和网站,如《高等学校科技资料汇编》《中国高等教育大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站、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等;二是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库和网站,如Scopus数据库、incopat 专利数据库、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网站等。

2.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试测结果

不同组别的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表现见图1。相对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组(赋值100)来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在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上都明显偏低。尤其是在国际水平指数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得分不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一半,而普通高校的得分只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1/3左右。将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的得分进行简单加权并比较发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得分只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一半多一些,而普通高校的得分不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一半。

3.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主要指标的表现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的主要指标的表现分别见图2、图3和图4。除重大国际奖项获奖数这个指标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绝大多数指标上的表现都明显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这说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个别重点建设学科上的优势并不能有效带动高校的整体表现。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在专利转让比例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表现均优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部分原因可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专利授权总量大。

此外,在师均科研经费的表现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差距并不大。值得关注的是,普通高校的研发人员数要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另外,统计发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学术论文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相差不大,但在SCIE/SSCI论文数上差异显著。科研成果的数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发展的水平,但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于科研成果的质量。这表明虽然普通高校拥有较大规模的研发人员,但整体科研水平还较弱,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不少差距,还需要在科研成果质量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从高校科技发展的国际水平指数、国家贡献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和创新特色指数四个方面构建了衡量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等因素,本研究选取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三组样本高校(共计99所)对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数体系进行了试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体系能够较好地评价不同组别的高校在相关指数及主要指标上的表现,可以较好地克服已有中国高校科技发展评价体系的弱点及局限性。

本研究可进一步通过年度数据的更新与回顾,分析比较不同指标和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高校间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对比可以形成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排名;同一高校或同一组别高校不同年份的对比可以显示科技政策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组别的对比也能显示出高校科技发展水平在不同维度下的异同。通过数据的对照,可以发现影响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国家和高校的发展战略,提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展望。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评论人:     审核中!
   评论时间:2024-1-10
    审核中!

  评论人:     审核中!
   评论时间:2022-12-19
    审核中!

  评论人:     审核中!
   评论时间:2022-4-19
    审核中!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