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简体繁体切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
栏 目: 关键字:
中国旅游演艺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21-2-2 12:16:16 阅读:853次 【字体:

中国旅游演艺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叶志良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杭州 31123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艺术系,杭州 311231)

摘要:国家形象的建构,始终是中国旅游演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遍布全国的旅游演艺作品,紧紧围绕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主轴,以人文、历史、艺术的视角与姿态,从内容生产到形式开拓,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演艺作品,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国家形象;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

在中国旅游演艺的价值定位上,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始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与展示窗口。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一种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视听载体与综合作品,国家形象建构是中国旅游演艺价值观得以传播与内化的内核与动力机制,承载着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者与之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些文化特质是在诸意义上的来源中占有优先位置的;认同是行动者经由个别化的过程而内化建构的,是行动意义的来源。[1]正因为这样,这个集民族、国家和社会认同三位一体的意义建构机制,推进了中国旅游演艺的内容生产和形式创新。从1982年9月西安首次推出《仿唐乐舞》肩负国家外交使命起,到2004年面向大众旅游的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的横空出世,再到当下由宋城演艺、观印象、山水盛典、长隆集团为代表的“1+3+N”格局的300多台旅游演艺作品,无论“千古情”“印象”还是“又见”系列,都始终围绕民族、国家和社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使命,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正如2016年杭州G20峰会《印象西湖·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结束后《人民日报》的推文:“中国,一个自信的大国阔步走向世界。”[2]

一、民族认同: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

中国旅游演艺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民族认同是重要基础。民族认同,指的是某一民族共同体成员之间彼此将对方视为同一民族,并对该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亲近态度。[3]国内旅游演艺的民族认同,基于民族共同体彼此间的亲近性,往往体现出文化性、地域性和动态性建构三大特征。

国内旅游演艺民族认同特征,首先表现为文化性。民族认同强调的是一种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认同”,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当是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等,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国内旅游演艺题材的选择和取舍,首先依赖于当地的民族文化,并呈现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如九寨沟的《藏迷》,是出身少数民族的杨丽萍、容中尔甲精心锻造纯藏族标签的大型歌舞乐,堪称国内首部全景式、全息化民族歌舞的嘉年华。藏族老阿妈朝圣路是该剧的主线,以她的视界串起不同地缘的情景式藏族生活、民间民俗生活场景和圣洁仪式,包括神化的藏族歌、舞、大法号、六弦琴以及符号化的神物木桩、玛尼石等,艺术地再现纯粹的藏族风情和神秘主义色彩的藏文化神韵。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场面宏大,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拉星空成天幕,在高原圣域星际和冰川山谷中,时光倒流到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扎营的慈觉林村,还原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动人场景,再现文成公主西行入藏的情感世界,抒唱汉藏和亲大唐盛世的宏伟史诗。即使像兴起于东北、蔓延至全国的《刘老根大舞台》,也强烈地体现出东北文化色彩。《刘老根大舞台》成了东北二人转的旗舰剧场,“毛驴拉磨”的标志性符号,演出晚上的热闹非凡,都有“赶大集、过大年、看大戏”的欢乐气氛,成为沈阳乃至全国的独特文化景观。该剧东北文化的辨识度非常高,可以说是最具东北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而像黄巧灵锻铸的“千古情”IP系列和张艺谋执导的“印象”IP系列旅游演艺作品,一戏一风格,一戏一特色,均是植根于各地地域文化的精品佳作。成功策演《印象·刘三姐》的梅帅元曾经说过,真正的旅游实景演出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准确描绘当地的文化特性,与当地的山水风景真正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演出的整体,同时应该考虑地域、文化和市场的需要,让旅游文化市场和本土文化形成有效的互动。[4]显然,旅游演艺的民族认同,是以题材和主题的民族文化为皈依,实现国家形象的塑造目标,正如乔纳森·弗里德曼所说:“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关键意义所在。”[5]

国内旅游演艺的民族认同,其次表现为地域性特征。地域即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凝练而成的地域集合。民族就是一定地域空间内生活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受到特定地理区域内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具有相对固定之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的区域性征候。成功的国内旅游演艺作品,往往以鲜明的本土地域文化完成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任。可以说,一地的旅游演艺作品,首先以呈现本土和本土文化特色为己任。光从演艺作品的标题上看,就能看出鲜明的地域性。如《又见平遥》,演绎山西票号血脉延续、代代相承的传奇;《四季周庄》流淌着江南浓郁的民俗文化与水乡风情;《天下峨眉》汇聚彝族火把节、川剧的“变脸”“吐火”、峨眉派功夫、滑竿等独门绝活,合力呈现“灵秀峨眉”的诗情画意;《梦回楼兰》利用紧邻城市边缘的沙漠,充分展示楼兰文化的精髓;《蒙山沂水》紧扣沂蒙革命文化的老区底色,强化红色文化基因之于国家形象的想象力量。《长恨歌》《仿唐乐舞》《梦回大唐》《唐·长安乐舞》等,一看就是陕西的;《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纳西古乐》《香巴拉映象》等,显然就是云南的。即使系列剧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印象·海南岛》等,也在标题上悉数标示该剧的地缘色彩。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印象·刘三姐》,充分利用阳朔错落的十二座山峰、美丽的漓江水域、巨幅的天幕等自然风光;《印象·丽江》在世界最高海拔的实景舞台,尽情展示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光;《印象·西湖》提炼西湖十景的美丽瞬间,打造身临其境却抓不到的梦幻美感;普陀朱家尖的《印象·普陀》驻场观音文化苑,进入剧场即是观音道场的朝圣表演;《印象·武隆》将濒临灭迹的“川江号子”作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线索,既组合了武隆的地质地貌、山川河谷,还呈现了巴蜀风土人情和民俗奇观。“千古情”系列更是如此,既能传达“千古情”表情达意的共性,更能体验各地迥然有别的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以《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千古情”品牌系列,每一部“千古情”剧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传奇。这种地域特点,造成了“我群”和“他群”的明显区分。

再次,旅游演艺民族认同特征之于国家形象的建构,还体现在其动态性建构上。“民族是动态的、延续的。一方面,民族通过本民族的历史、宗教、语言和习俗等传承本民族文化,推进民族认同,让本民族精神能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各民族在加强对内认同的同时,也加强对外联合,促进本民族不断发展壮大”[6]。毋庸讳言,文化性和地域性,都体现了旅游演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文化性与地域性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加强本土认同的基础上,也始终兼收并蓄。被誉为“中国旅游演艺之都”的横店影视城,以演艺秀为核心代表的产品创新正从影视拍摄基地向主题公园、休闲与观光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转型。横店影视城自主开发的集创新性、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高科技于一体的个性鲜明的高水准大型演艺秀有20多台,《梦幻太极》《暴雨山洪》位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旅游演出”。横店梦幻谷景区精华部分《梦幻太极》是全球最大火山实景演艺,立足影视城,但视野越过横店,将“太极、五行、八卦”理念视觉化,以震撼的视听效果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对立合一的哲学观念,把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玄妙的文化符号具象化。梦幻谷景区史诗级灾难演艺《暴雨山洪》,依托横店影视城,向外拓展,打造集声、光、电、影视特技、舞蹈艺术为一体,气势磅礴、险象环生的大型实景“灾难性”演艺,里面有傩舞求雨仪式,有暴雨、山洪的灾难场景,巧妙地融神秘、原始、宗教、自然于一体。横店影视城的两大演艺作品,都基于本土景区,动态地阐释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家园。“山水环景影院”《印象·大红袍》借力美丽的自然山水,把醇厚绵长的茶文化意蕴演绎成可观摩、可感知的高水准视听作品,借茶说山,说文化,说生活,突出和谐生活的理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国家认同: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建构的内核

中国旅游演艺的国家认同,简而言之,就是旅游演艺作品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价值、政策方针、政治道路等的认可、赞同和追随,并通过具体的演艺作品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尽心尽力。这是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建构的内核所在。人们构建归属于“国家”的“身份感”,其实质就是确认“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性”[7]

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实际上是国内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塑造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旅游演艺作品由衷地表现出对国家体制、制度、意识形态等的政治共识和心理归属,“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层面,它们共同创造了公民对国家忠诚的感情”[8]。不消说,国内的旅游演艺作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担当起传达党和国家声音的重任,在旅游演艺作品中无不表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尤其是红色旅游演艺作品,以革命文化为主线,强化革命历史题材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演绎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的革命过程,生动、形象地宣传主流核心价值观。井冈山、延安、韶山等红色旅游景区积极作为,相继创作出融革命文化于剧场表演的红色旅游演艺作品,如韶山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以伟人青年时期离开家乡投身革命、领导秋收起义、亲临长征、积极抗日、三大战役、创建新中国等历史事件为重要内容,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毛泽东同志的人生征程,详细记载了毛泽东从一个农村少年走向开国领袖的过程。大型旅游演出《延安颂》,以原生态高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拉开序幕,以家喻户晓的延安革命歌曲串起“民族召唤”“边区曙光”“将士出征”3大板块,以《延安颂》作为尾声。14首红色经典歌曲全新演绎延安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堪称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红色史诗。陕西省国有文化旅游龙头企业陕旅集团,先后成功打造5部红色旅游演艺作品:圣地河谷、文安驿等红色特色旅游景区的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以“小故事”见证“大精神”的方式,集中展现革命后代来到延安,在保育院健康成长,最后走向新中国的人生经历。山水交响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在壶口瀑布景区,将地域的豪迈和时代的风云结合起来,高亢激越的《黄河大合唱》贯穿始终,通过塑造黄河儿女奋起抗争的史实,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群像。《文安驿·穿越道情》和《延安记忆》,演绎了延安厚重的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生动阐释了圣城延安的历史沿革和革命传奇。大型椰海青春实景影画《红色娘子军》,以“劫难”“新生”“火焰”“森林”“重生”等“红色”环节,重现海南红色革命故事,带来全新的红色文化视觉盛宴。《红色娘子军》等项目的全面提升,深切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的指示精神。

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是国内旅游演艺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又一表现。作为文旅高度融合的精神产品和主要载体,中国的旅游演艺告别发展初期小而散的粗放模式,升温较快且精品迭出。其中,更有一些作品产生文化IP效应,譬如盛名已久的“1+3+N”方阵中的“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山水盛典”系列等。这样的局面,是旅游演艺界和旅游演艺作品高度认同国家政策方针的结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表征。

首先,它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指示的良性反应。改革开放40多年,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他们都十分重视旅游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指引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旅游演艺沿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指明的道路,以旅游演艺振兴旅游、推进文化发展,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入践行,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南,从思想上、理念上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融合、怎么融合、谁来融合的重大问题,将旅游演艺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次,它是对国家出台政策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旅游和文化政策,既有宏观规划的意义,也有实践指导的作用,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认为文化和旅游合作比较多的形式是旅游演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2011年党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梳理、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经验,深刻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尤其强调了“要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2019年3月,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颁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于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旅游演艺业态的科学、理性发展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正如首任部长雒树刚强调的,要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观念。

再次,它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贯彻落实。《旅游法》明文规定,要“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这些法律规定,显然在国内旅游演艺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印证,而旅游演艺对国家精神的落实,恰恰是旅游演艺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形象的标志。

对国家、民族强烈的情感认同,是国内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塑造的深情表现。正如G20杭州峰会《印象西湖·最忆是杭州》那样,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看作创作的宗旨。再如华侨城集团在北京的剧场秀《金面王朝》,以一个高度概括化的虚拟年代为背景,以“爱与和谐”为主题,从来自三星堆的创作灵感,构筑由战争、桑田、锻造、庆典、月下、洪水、祭天、幻化等篇章推演的智慧、宽容、信任和爱构成的金面王朝。《天骄·成吉思汗》,以星空、月夜、山野为天地舞台,以序幕、降生、征战、思念、大典、远征、长生天、牧歌八个篇章,有机融合蒙古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了“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的戎马一生。承德得天独厚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成为皇家文化山水实景演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创作基础;该剧汲取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家文化元素和历史脉络,全面展示清王朝鼎盛期的人文情怀与历史面貌。可以说,旅游演艺塑造民族伟人的行为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归属感和忠诚度的有效体现。

三、社会认同: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建构的升华

旅游演艺的社会认同,根本上是集体认同的一种方式,是这一行为自我社会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于民族、国家并跃升到社会认同的高度,实际上是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目标的升华。社会认同是基于群体相互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社会主体,对外在环境和群体状况之间的综合互动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动态过程。[10]社会认同是所有社会成员形成的同一向度的集体观念,是社会成员达成高度一致的理想、信仰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多样性,是社会认同最普遍的特征。Richards Jenkins认为:“所有的人类认同,在某种意义上(通常是在比较强,而非比较弱的意义上)都是社会认同。”[11]多样性也是中国旅游演艺社会认同的重要表征,包含着对地域、民族、语言、艺术、文化等一系列人类特征的认同。

旅游演艺的多样性社会认同,体现在对演艺形式多样性的认同上,以演艺形式的开放性、多样性满足社会群体的需要,这自然是旅游演艺国家形象建构的形式特征。如从演艺作品空间构建分类的角度看,有剧场依托型,如云南的《云南映象》、贵州的《多彩贵州风》、甘肃的《丝路花雨》、西藏的《西藏印象——幸福在路上》等;有景区复合型,如浙江之《宋城千古情》、陕西之《延安保卫战》、湖南之《魅力湘西》、河南之《大宋·东京梦华》等;有山水实景型,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浙江的《印象西湖·最忆是杭州》、江苏的《四季周庄》、山东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等;有宴会舞蹈型,如新疆的《天山牧歌》、四川的《藏王宴舞》、内蒙古的《蒙古婚礼》等。从旅游演艺的剧场呈现方式看,有扬州瘦西湖景区的园林实景演出《春江花月夜》、湖北恩施洞穴原生态情景剧《夷水丽川》、深圳世界之窗《千古风流》音乐舞蹈史诗、成都都江堰遗址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山西平遥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四川乐山3D山水实景剧《天下峨眉》、北京欢乐谷主题公园《金面王朝》、安徽黄山花山谜窟激光秀《徽州千古谜》、湖南3D实景光影剧《印象·岳阳楼》等。

从旅游演艺作品多元、多样文化元素组成乃至主题建构的角度看,也几乎是一剧一格,异彩纷呈。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山地实景演出,突出少林和禅宗两大主题;大型室内歌舞《千回大宋》,以开封古都人文历史为主线,以大宋历史为背景,再现汴京繁华;大型杂技旅游剧《梦幻九歌》,取材屈原《楚辞·九歌》,用杂技、舞蹈展现楚国祭祀等风俗风情;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以歌舞形式,将梆鼓、陶音、跳丧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串联起来;歌舞宴《吉鑫宴舞》,展现西南具有悠久历史的美食文化和歌舞艺术;大理梦幻风情歌舞《蝴蝶之梦》,尽情展示“蝴蝶”特色文化意蕴;上海朱家角课植园的昆曲《牡丹亭》,将表演从惯常的镜框式舞台搬至实景园林,观众直接置身于杜丽娘柳梦梅气息相通的场景,首次实现“园林+戏曲”的“跨界组合”;大型舞台艺术剧《喀纳斯盛典》,将自然美景与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完美融合,展现阿勒泰地区的草原文化和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地方民族文化。显然,旅游演艺在多元社会力量的影响和塑造下,拥有多样的品质和特征。

业态归附是旅游演艺社会认同国家形象建构的外在特征。在旅游业态形式多样、全域旅游遍地开花的当下,旅游演艺如何适应业态的发展,其实就是社会认同的极好表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一次次地把旅游产业推向新的阶段,撼动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这次产业革命吹响了旅游与文化融合的集结号,不仅是产业革命的升华,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实,产业革命、业态变化,都是国家政策方针的表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句话,在改革开放后历任国家领导人论述和中央重大决策报告中反复出现,终于让文化与旅游两者在长期的撞击中实现了骤变。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率先将世界奇观、名胜遗迹、自然风光、雕塑绘画与民俗风情、民间歌舞表演荟萃一起,集游乐、餐饮、住宿、购物、演艺于一体,用文化构建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主题游乐公园。与此同时,陕西省歌舞剧院锦上添花,推出了专门面向游客的《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等演艺作品。一时间,“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山水盛典”系列演出闪亮登场,《云南映象》《香巴拉映象》《丽水金沙》等歌舞剧层出不穷,《森林密码》《吴桥杂技》《时空魅影》等特技杂技竞相亮相,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增添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共同演绎并见证了文化旅游业的形成。

动态建构也是旅游演艺社会认同、国家形象不断建构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动态性缘于其过程性提升,社会认同的结构是一个基于记忆、意识、生物有机特质、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等互动和影响的动态社会结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认同并非原本“就在那里”,而总是必须被建构。[11]这表明,基于过程性和认同主体的复杂性,旅游演艺作品的整体呈现,也必须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游客的接受心理,根据社会发展的律动规律,做出动态的艺术处理。国内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及由此形成的“印象”系列,已成为旅游演艺举足轻重的品牌。2002年11月18日,博鳌亚洲旅游论坛在桂林开幕,次日论坛闭幕晚会——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欢乐漓江》正式开演,无疑是《印象·刘三姐》诞生的助力器。这个不知不觉走过近20年的旅游演艺作品,虽然是传统题材的剧目,却一直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和提升。《宋城千古情》从1997年首演起,演了20多年,人们因为《宋城千古情》而记住了“宋城”这个主题公园景区。它的成功,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歌舞混搭,成功的产品定位,演绎杭州历史典故,还在于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定位,在内容、舞台视觉、全息硬件等方面不断升级,使剧情更加丰富连贯,文化性与艺术性更为彰显。本着对艺术品质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宋城千古情》始终坚持“每月一小改,每年一大改”的创新原则。2007年初,剧院版启动演出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整改,从舞台格局、大型LED屏以及演出细部品质等各方面进行提升。2009版萃取团扇、绸伞、丝绸、江南丝竹、江南小曲、采茶等元素,强化了江南柔情似水的腔调。2010版则将原先六幕的演出,提炼出《良渚之光》《宋宫宴舞》《金戈铁马》《西子传说》4个段落和尾声《魅力杭州》,杭州的气质和形象更为鲜明。2018年,全息改版的全景式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成功首演,通过全景大尺寸LED屏和全息投影成像技术呈现独特唯美的杭州魅力。《宋城千古情》就是用动态建构的艺术手法不断提升对杭州的历史、人文、气质、形象的塑造,“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就是对杭州形象最完美的表达。显然,在现代性社会,文本再现也开始出现了文字再现与视觉再现的融合,其国家形象的编码过程也呈现高度的选择性、动态性和建构性。[12]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0.

[2]杜尚泽,胡泽曦.一个自信的大国阔步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16-09-08(1).

[3]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9.

[4]傅玛丽.退烧之后旅游演出往何处去[N].北京商报,2016-04-14(3).

[5]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健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6]杜兰晓.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40.

[7]林震.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1(2).

[8]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90.

[9]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6(1).

[10]孙秀艳.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11]Richards Jenkins. Social Identity[M]. London: Routledge, 1996.

[12]周宪.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J].天津社会科学,2008(1).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评论人:     审核中!
   评论时间:2022-11-29
    审核中!

  评论人:     审核中!
   评论时间:2022-4-2
    审核中!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