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行政•人事
 
加强市场经济下新型党群关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0-7-22 11:12:42 阅读:379次 【字体:

作者: 文/黄梅君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使得社会结构的成分也趋于多样性和复杂化,党的执政基础相对过去更为复杂。在这种条件下,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显得更为迫切。
一、党群关系对执政党地位的影响
党群关系,是一种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连接状态。在我国现阶段,党群关系就是执政的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党群关系处理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存亡。


(一)历史依据:从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看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与党的发展始终相伴随。党在长时间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与蒋介石一决胜负的三大战役,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取胜的。陈毅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根本原因之一,是它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经常提醒全党:"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深受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社会事业建设胜利的根本前提。
反之,如果一个政党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经验教训:从苏东执政党地位的丧失,看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尤为值得引以为戒的是苏共,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曾经领导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但最终没能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丧失了执政地位。归结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执政党没能正确处理好党和群众的关系,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极为严重。许多党员干部竭力奉迎上级领导而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败坏了党的形象。造成普通民众对党离心离德,对党的事业和前途漠不关心。致使一个老党垮台后,竟然没有引进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怀恋。
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执政党,不管它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多么强大,在长期执政中漠视人民利益,最终必然被人民所抛弃。
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苏东执政党的惨痛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现实考验:党群关系取决于执政党反腐败的力度
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民利益,人民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护和支持执政党。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程度。
二、构建新型党群关系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什么是新型党群关系
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他又强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生命源泉,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由此不难得出,所谓新型党群关系,就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也即群众权利得到尊重、群众利益得到保护、群众问题得到解决的新型党群关系。
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开辟增强党紧密联系群众的新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的协调、沟通及信息反馈机制,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始终当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不断积聚雄厚的群众力量。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强调:必须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种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做。有些决策性的事,可能一时群众不理解,存在一些误解,但毕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只要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以赴地去解决,群众是会谅解、接受、支持、拥护的。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迫切要求构建新型党群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执政党执政表面上看是执政党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个政党能否长期保持执政地位,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掌握着对执政党的选择权。
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虽然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但主要看党的性质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能否满足群众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理党群关系上存在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本领恐慌”,已经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成效。如果党处理不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与党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削弱以至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影响社会稳定和党的前途,完成执政兴国、执政富民的任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而能否塑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象,改进党的建设,主动权掌握在党的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问题就是要妥善处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是最重要的执政基础,也是最大的执政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因而邓小平反复强调: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所抛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在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力量,人心的向背,仍然是历史转变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尤其在社会转型期,这一问题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
因此,党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群关系,必须在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密切党群关系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党的建设,夯实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三)如何构建新型党群关系
一是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制约,着力解决干部的思想、学习、作风、领导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严重影响党群关系的不良行为严厉惩处。
二是加快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群众观的同时,对群众进行民主、平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保障群众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三是推行勤廉公示。把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扩大群众参与基础,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让群众有监督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党员干部应直面民众的生活。党的领导干部应多下基层,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协调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促进与群众的沟通和理解,增强群众信任感和凝聚力。
五是“反虚求实”,实干为民。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工作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人民群众既是保证党取得执政资格的根基,又是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根基。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执好政、掌好权的前提和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获得人民群众拥护的过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发展新型党群关系是检验、衡量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最好标尺。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应把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讲师)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