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精神”团体辅导提升高职生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职生团体榜样
杨 琳,黄靖婷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一、问题提出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时,有些人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行复原,有些人可以通过特定的调节得到修复,还有些人则一蹶不振,缺乏从困难中恢复的能力[1-3],这一具有动态性变化过程的能力[4-5]被称为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心理弹性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弹性越强,越能在不利的环境下积极调动资源,进行问题解决,使被动的状态得到改变,从而降低自身面临心理危机的风险[6]。此外,个体的心理弹性越强,越有可能在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方面获得成功[7]。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群体,承担着促进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在被寄予时代期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压力。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青年高职生普遍存在自我评价过低、自我意识不健全、学习适应性及社会适应性较低等问题,他们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肯定自我?能否有效地获取心理资源?能否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应对?能否通过榜样精神的激励和浸染获得成长,生发出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性?这些问题既是本研究得以开展的逻辑起点,也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最终落脚点,而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为考察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基于此,本研究承袭积极心理取向的干预研究传统,采用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的理论范式[8],着力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寻找契合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价值,以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弹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选取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性的英雄人物和新时代涌现出的普通榜样人物,设计了促进高职生心理弹性提升的团体辅导方案,从健全自我意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寻找社会支持、构建理性认知、进行合理归因、生发积极态度、提升意志品质、获得自我效能、强化自我同一、形成价值立场等维度,对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实施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量化,为促进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照和实践路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某高职院校招募30名学生,其中实验组(男生为9人,女生为6人,平均年龄为18.34±1.34)和对照组(男生为7人,女生为8人,平均年龄为18.67±1.26)各15人。所有被试均通过前期的心理弹性问卷调查招募,均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正常的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工具
1.团体辅导方案
团体辅导方案以榜样精神的融入为特征,共包括10次活动,分别从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理性认知、合理归因、积极态度、意志力、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和价值立场这10个维度进行目标与内容设计(见表1),旨在帮助被试获得积极体验,提升心理弹性。

表1 “榜样精神”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框架表
首先,在干预活动一开始的两个单元中(《相逢是首歌》《友谊是座桥》),设计了多个破冰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被试间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是为后续测量被试的心理弹性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从《团结就是力量》一直到《一起向未来》这8个单元,皆以榜样精神融入作为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阅读榜样事迹材料,引出榜样精神的概念,分享有关具有激励作用的榜样事迹;讨论是否有过与榜样人物类似的经历,提出平民英雄的概念;分析榜样人物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学会合理归因,建立理性认知,并从中汲取能量,习得积极乐观的问题解决态度;观看具有坚韧意志力的榜样事迹视频材料,有目的有意识地锻炼被试的意志品质。再次,在每次干预活动结束和下一次干预活动开始时,分别设置了“作业”和“上期作业分享”两个议程,以强化榜样精神对被试的内化作用。
2.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采用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9],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心理韧性量表[10]。量表包括“坚韧性(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力量性(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性(积极向上的心态)”3个维度,共有25个项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弹性越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程序
对实验组实施10次团体辅导活动,每周1次,每次约90分钟,对照组处于正常的生活、学习情境中,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团体辅导开始前、团体辅导中期、10次团体辅导结束后,使用心理弹性量表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测量。同时为了检验干预效果,在团体干预活动结束后3个月,又进行了追踪测量(见表2)。此外,为保证团体辅导及测量效果,在本研究中,参与团体辅导的三名成员均为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均在团体辅导开始前一周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团体辅导技巧研讨,熟悉了活动步骤和流程。

表2 “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实验设计
(四)数据处理
测量表收回后,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对照组组间差异比对分析
为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实施之前的同质性,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前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两组被试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的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在“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实施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属于同质性团体,可以进行组间对比。

表3 不同组别在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t检验分析(前测)
(二)实验组、对照组心理弹性的提升效果分析
为考察“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对高职生心理弹性的提升效果,以被试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和施测时间(前测、中测、后测)为自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2(组别:实验组、控制组)×3(施测时间:前测、中测、后测)进行混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4),对于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3个维度上的得分,被试组别的主效应显著,施测时间的主效应也显著。更重要的是,被试组别和施测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此基础上,对简单效应进行了进一步考查,实验组在前、中、后3次测验上的主效应差异显著。此外,为了对实验组在接受“榜样精神”团体干预之后的即时效果进行掌握,在实验组前、中、后3次测验的基础上,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对3次测验结果进行两两比对。结果表明(见表5),在前测-中测、前测-后测、中测-后测这3个层次上,前测-后测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持续接受“榜样精神”团体干预的学生,心理弹性提升效果明显。

表4 实验组、对照组心理弹性的提升效果分析(M±SD)

表5 实验组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三)实验组心理弹性提升效果的持续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观察“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对高职生心理弹性影响的持续性效果,釆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的后测分数、追踪后测分数进行差异比对。结果表明(见表6),在心理弹性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方面,后测及追踪后测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对高职生心理弹性的促进具有长期持续性效果。

表6 实验组各项心理测验指标干预效果比对(M±SD,N=15)
四、讨论与结论
在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10次“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干预后,心理弹性及其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均得以显著提升,这一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初始假设。这一结果说明,“榜样精神”团体辅导对高职生心理弹性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高职生积极品质的养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他人的模仿学习”[11],在团体辅导干预中,通过观看榜样人物视频,阅读榜样人物故事等形式,被试能够将榜样人物的积极品质和优秀品德内化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正向心态。同时,榜样人物在逆境和困难中如何调整心态和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事迹会成为高职生社会模仿学习的对象,帮助高职生顺利度过生活中的坎坷,从而获得抗逆力的提升。此外,凯尔曼的态度形成理论也指出,“态度形成的三阶段分别是依从、认同和内化”[12]。因此,榜样人物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唤醒高职生的思考,继而引发他们产生共鸣,并最终把榜样的积极态度内化为自己的真实信念,从而提高心理弹性。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态度形成理论,本研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通过屡次介入榜样事迹(包括英雄事迹和普通事迹),使被试受到榜样人物的鼓舞,从中汲取了力量。首先,被试之间的信任感持续增强,并且能够充分意识到支持系统在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其次,被试体验了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尝试更多地理解和接纳自我与他人,同时更加主动地去寻求心理资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再次,通过榜样精神的激励,被试的理性信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逐渐形成了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动力机制,并学会在问题解决时保持乐观,使坚毅的意志品质得以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得以树立。最后,在团体辅导结束后,被试坚韧的意志品质有所提升,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所增加,并且拥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尝试把困难变成挑战,善于进行合理归因,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立场。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榜样精神”团体辅导的核心在于:选取了具有积极心理品质,并且可被模仿的正面人物参照,促使高职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立场,产生了正向的价值认同,并最终促进他们心理弹性的提升。这一团体辅导干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可重复性,可为未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