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历史考察、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
关键词:融汇科教产教
郭广军,李 昱,黎 梅,刘亚琴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
为了有效应对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三融”系统改革是调和职教与普教、教育与产业、教学与科研、人才与创新的内在关系的重要举措。职普融通的核心内涵在于培养的学生既有过硬专业技术技能,又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在于既要培养好技术技能人才,也要服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科教融汇的核心内涵在于既要传授知识与技术,也要创造创新知识与技术,既要重视人才培养也要重视科研创新。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实施“三融”系统改革,深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必将引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迈上高水平内涵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有效赋能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外延式规模扩张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全国共有1521所本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占全国3013所高等学校的50.48%。2022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高职(专科)学校1489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分别为1670.90、22.87万人,在校生同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5.08%、76.91%[1]。但是,对照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摇篮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过分重视教学而忽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教学与科研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反哺教育教学,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不佳,高职毕业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不强等。当前,高职科教融汇的目标定位、内涵特征研究还不系统、不深入,科教融汇的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健全。因此,基于服务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高质量职教体系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探索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能力水平是当下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政治意义。
一、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历史考察
(一)历史考察
“科教融汇”思想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最初源自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筹办德国柏林大学时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的理念,随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兼顾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形式才慢慢发展起来[2]。随着现代大学教育水平、内涵建设水平、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应有之义,“科教融汇”一词应运而生,共同服务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大学办学的基本模式[3]。
近年来,国内关于“科教融汇”的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持续受到重视。譬如,2012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提出“科教融合,联合育人”的新理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科教融汇”。我们认为科教融汇与科教融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各类型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深化科教融汇的内涵与外延,肩负起各自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推进高等教育科教融汇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引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二)相关研究
1.关于大学本科的科教融汇研究
周光礼等(2012)认为,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重大转变,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选择[4]。曲霞等(2016)认为,要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目标,树立广义的科研观与研究型教学观,用现代科研的理性精神改进教学,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新型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实现科教融合、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5]。张小辉(2016)研究认为,要使科研与教学在高等教育之中发挥更大的功能,要实现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深层次渗透,需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高校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同步发展[6]。周详等(2017)研究认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处于大学不同的位阶,教学功能是大学功能的基础,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科教融合”是大学组织知识属性决定的大学理念的回归,也是大学组织功能的有效实现[7]。
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教融汇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2023)研究认为,科教融汇是我国大学发展从单纯教学转向科教并重,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融合的必然选择。他指出,职业教育在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要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多主体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有力支撑作用。职业院校要深化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改革,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8]。王新波(2023)研究认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加强与科技发展的有效对接,是服务做强实体经济、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要推进科教融汇,在新设备、新工艺、新课程、新教法的研发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9]。在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合发展路径上,龚娜(2017)提出,一是政府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平台,二是教育主管部门构建激励资源互享的科教融合机制,三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体系,四是教师培养应用技术开发与传播的科教融合能力[10]。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普通本科教育的科教融合的内涵价值、目标定位、协同机制等研究相对比较早,比较系统。相形之下对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合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发展定位,核心内涵和时代特征等研究较为鲜见。因此,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科教兴国战略,对于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科教融汇问题不容忽视,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挑战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相关概念阐释
(一)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
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止于传播成熟的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是高等职业院校五大职能的深化与融合,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核心内涵在于高等职业院校既要适应当下需求传授应用成熟的知识与技术,也要瞄准长远需求,创造创新知识与技术,既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要重视服务产业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工作,而且要将二者统筹部署、一体推进、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是构建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新格局、新赛道、新动能的基础工程,是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强国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是指在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服务导向等教育理念,在学科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作用。以案例、项目、平台为载体,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的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两个高端需求,主动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新挑战。全面深化高职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办学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拔尖技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全面打造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要通过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城市、产教融合企业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利益相关者主体作用,提升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效能,促进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现代化,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支撑、保障、监测、评价、改进等建设工作。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机制
三、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基本现状,课题组设计了李克特量表题,通过问卷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设计
一是从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目标定位、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政策制度、体系结构、机制举措、主要内容、基本方式、关键路径、环境条件、投入保障、评价体系等12个一级维度设计了正向的“很不赞同、不赞同、一般、赞同、很赞同”五级李克特量表。二是在科教融汇相关政策文本分析和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前述12个一级维度下的多项选择题及其主要选项和开放式的答者可以自定的其他选项,以测度一级维度下各二级维度的共识度。
2.调查对象
2023年10月课题组通过问卷星设计发布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问题与政策研究调查问卷”,对本专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任教师、管理人员进行在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其中,本科职业技术大学51份,占23.95%;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专科院校122份,占57.28%;国家示范(骨干)高职专科院校17份,占7.98%;国家优质高职专科院校4份,占1.88%;省级示范性高职专科学校15份,占7.04%;其他高职院校4份、占1.88%。
(二)调查结果
1.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一级维度的平均分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一级维度各项平均分采用5分制。调查结果显示,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一级维度整体的平均分值分别是目标定位清晰准确4.21、基本理念科学先进4.21、基本原则明确合理4.21、政策制度完备有效3.83、体系结构完善有效3.85、机制举措可行有效3.86、主要内容具体可行3.98、基本方式规范有效3.97、关键路径切实可行3.97、环境条件满足需要3.79、投入保障有力有效3.77、评价体系完善有效3.76。
2.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二级维度的共识度
内涵共识度采用选择某二级选项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二级维度共识度的测度结果如下:
(1)目标定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校84.51%、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强校78.87%、人才培养质量强校78.4%、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强校74.18%、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强校66.2%、人才培养特色强校63.85%、人才培养贡献强校48.36%。
(2)基本理念:学生中心89.67%、创新驱动89.2%、服务发展82.63%、问题导向68.54%、成果导向61.03%。
(3)基本原则:立德树人91.08%、协同发展86.85%、深度融合86.38%、相互促进78.87%、一体推进67.14%。
(4)政策制度支持:政府加大对职业院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91.55%,企业加大对职业院校横向科技研发、产业技术、产品研发、工艺革新等合作项目支持和投入89.2%,政府加大对职业院校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支持86.85%,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加大对科技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项目支持84.51%,职业院校加大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企业实践、企业挂职等支持和投入82.16%。
(5)体系结构:政校企行研多元科教融汇协同专业建设体系89.2%、研发体系84.51%、课程建设体系80.75%、教材建设体系77%、资源建设体系76.53%、科研体系74.65%、实训建设体系74.18%。
(6)机制举措: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92.49%、科教融汇成果转化机制89.2%、科教融汇协同创新机制85.92%、科教融汇协同激励机制82.16%、科教融汇协同评价机制76.06%。
(7)主要内容:科教融汇协同专业建设87.32%、科教融汇协同课程建设84.98%、科教融汇协同科技研发82.16%、科教融汇协同资源建设80.75%、科教融汇协同教材建设78.4%、科教融汇协同师资建设77%、科教融汇协同就业创业76.53%、科教融汇协同服务发展71.36%、科教融汇协同国际合作53.05%。
(8)基本方式: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84.98%、产教联合体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80.28%、产教融合共同体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80.28%、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77%、产业学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76.53%、职教集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70.89%、科创研发中心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66.67%、现代学徒制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式64.79%。
(9)关键路径: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科技研发能力86.85%、打造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85.92%、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专业课程教材水平84.51%、健全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激励考核制度协同育人方式80.28%、健全完善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参与支持76.06%、健全完善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制度支持67.61%。
(10)环境条件: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92.96%、规划实施89.2%、制度设计规划方案87.32%、企业主动积极参与 76.53%、学生主动积极参与67.14%。
(11)投入保障:制度规范保障91.55%、经费投入保障 91.55%、环境条件保障87.79%、绩效激励保障85.45%、知识产权保护69.95%。
(12)评价体系:激励性绩效评价92.49%、过程性管理评价90.14%、终结性成果评价87.32%、增值性发展评价77.46%、综合性创新评价75.12%。
(三)调查结论
根据前述一级和二级维度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分别得到以下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从一级维度测度结果看,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投入保障、环境条件、体系结构、机制举措的平均分由低到高处于3.76~3.86间,需要健全完善的空间比较大,也是保证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水平质量的相对薄弱的短板,这也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需要更加聚焦的方面。
第二,从二级维度测度结果看,二级维度的共识度比较高,整体处于60% ~90%之间,这为保证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水平指明了方向和重点,需要在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加强。
四、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
课题组在通过前述12个一级维度的量表题调查高职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三个问题,设计了结构化、开放式问题:“如何完善提升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能力的政策制度”、“如何建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举措”和“如何明确提升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能力的关键路径”。针对这三个问题,结合前面调查结论,从政策制度、长效机制和关键路径等方面提出以下推进策略。
(一)健全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政策举措
一是健全完善法规政策支持。将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目标要求纳入产教融合政策制度体系,适时制定出台《产教融合促进条例》。将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战略同步纳入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作为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强化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督导检查和质量监测,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监测平台。加大对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支持。二是加大高等职业院校教科研投入比例。增强科研经费投入,激发高职教师投入科研的积极性;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性政策力度,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产科教融汇协同评价机制。出台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举措,切实提高教师深耕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探索能力。四是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教融汇能力培养。健全跨学科融合培训机制,强化校内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备科教融汇实践能力和紧跟产业技术和学科专业前沿的产教型师资团队人才。五是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学校和企业主体职责。建议政府出台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一揽子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与学校协同机制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健全产科教融汇管理制度,增强产科教融汇激励,强化二级学院协作,形成教师产科教融汇长效机制。六是深化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机制改革。开展科教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健全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是推进产科教深度融合。提高认识,树立产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理念。推进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政、校、企、地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研究中心。建立校内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学科资源,设立跨学科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综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增强基本职业技能,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四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应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五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规划,提供辅导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六是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教融汇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估范畴,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七是加强政策机制保障。推进政策有效落地。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指导。
(三)健全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关键路径
一是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能力。着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科学应用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研服务能力等。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使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二是搭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平台。政校企行会等多元主体联合搭建科教融汇协同发展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互通互融的沟通与合作平台,打通校地、校校、校企之间的合作壁垒。以产科教一体来提升教学平台效能,强化政府联合,行业协作,企业合作共同研发课程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更直接、更清晰的学习路径。三是注重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协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试点;增强企业融入学校发展的激励机制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产科教融合的资金、政策联合保障机制等。四是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的互相渗透与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革新自主培养育人的模式。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把实际操作者、能工巧匠请上讲台,协作互动,用科研成果来推动高质量教学改革,推动企业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产学研相互推动的局面。六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设计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科技赋能专业教学机制更加完善,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新科技及时融合专业教学。七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场地,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八是建立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与各行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性项目合作,引导学生借助真实工作情境进行学习,加强与产业的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九是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及时获取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五、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效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向中高端上移,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日益涌现,对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深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产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机制举措,选择关键路径,全面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继续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