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医疗•卫生
 
临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6-6-6 11:19:59 阅读:315次 【字体:

临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的各个器官,但主要是侵犯肺脏,因此也被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常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系统的临床表现方式,潜伏期为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而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1].长时间、大剂量地反复用药及其联合用药使得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日趋增多,而且呈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进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本文运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抗结核药物所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目的是为了引导患者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用药,从而避免和减少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进而有效地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期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现将本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本院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均符合结核病诊断标准的结核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5~74岁。初治65例,复治10例。

  1.2方法运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监测五种较为常见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与异烟肼的患者临床使用不良反应情况。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前,首先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相应的检查。在用药前2个月内要每2周进行1次肝、肾功能检查,之后要每个月复查1次肝、肾功能,直到用药疗程结束后才可以相应地停止[3].及时详细地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用药的频率、用药方式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具体临床表现等,最后结合相关资料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

  1.3判定标准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所颁布的具体评价原则,依照患者临床运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种类、用药频率、时间、顺序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进行判定与分析,进而观察患者在停止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是否消失或减轻。再次用药后再监测不良反应情况是否还会发生,最后再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等一些基本资料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判断。

  2结果

  2.1性别与年龄分析在本院接受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100例结核病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患者有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其中男9例,占56.25%;女7例,占43.75%.在有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16例结核病患者中,各年龄段均会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年龄最小16岁,最大72岁。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结核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逐步上升。见表1.

  2.2用药频率及潜伏期分析在16例使用抗结核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结核病患者中,首次用药就出现不良反应患者8例,连续用药后出现5例,停药后再次用药出现3例。

  2.3用药分布情况在1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结核病患者中,口服用药9例,肌内注射3例,静脉注射2例。同时口服与静脉注射1例,其他1例。

  2.4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所涉及的器官五种抗结核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累及到肝胆系统、胃肠道系统、皮肤及附件、泌尿系统等[4].肝胆系统发生不良反应6例,占总不良反应例数的比率为37.50%.胃肠道系统发生不良反应3例,占总不良反应例数的比率为18.75%.皮肤及附件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总不良反应例数的比率为25.00%.泌尿系统发生不良反应3例,占总不良反应例数的比率为18.75%.

  3小结

  结核病是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一种传染病,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是目前我国预防和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抗结核药物有疗程长、剂量大、药物联合使用多等特点,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不良反应不仅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还间接阻碍了治疗的继续进行。

  所以,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临床用药监测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相关医护人员要熟知应用抗结核药物会发生的一些常见不良反应,并采取合理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临床反应。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合理对患者进行用药,并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避免或减少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状况。

 

  [1]孙碧慧,赵安贵。常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前瞻性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55-156.

  [2]黄文焰,郑军,陈广幸,等.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国热带医学,2010,10(5):542-543.

  [3]樊辰霞,任育麟,冯贷,等.内蒙古自治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分析.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8):473-475.

  [4]谢莉,高微微.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3(S1):50-51.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