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学•艺术
 
从电影《一步之遥》谈姜文的任性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6-6-6 10:47:25 阅读:3658次 【字体:

从电影《一步之遥》谈姜文的任性

  [摘要]中国有句俗话,讲“任性”的是孩子,的确,这一当下流行词汇具有多重含义,至少可以从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天真等角度做不同的理解。但如果将这一词汇冠用在某一成年人身上,似乎就多了几分批判的色彩,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位著名导演和演员,他就是姜文。很难评判他的作品《一步之遥》的好与坏,却不得不承认它有着姜文一贯的导演风格,一种“任性”所为,然而就是这种“任性”使我们对他的理解得以进入一个新的视界。本文就针对此影片来谈论一下姜文的任性。

  [关键词]《一步之遥》;姜文;电影;任性

  一、引言

  在电影界,如果以拍摄作品数量多,叫好又叫座而论英雄,那么姜文导演无疑不是强者。毕竟17年拍摄四部影片,应该算是低产。但如果以拍摄作品具有独创风格、具有强烈个人主张而评定的话,那么姜文导演一定是成绩优异的。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从《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思辨科学性色彩,用自身独特的视角来反映特殊历史境遇下的国人形象、国人思想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都可以被冠上“姜式”这个标签。他所拍摄的作品总会显得格调高一些,因为影片被赋予了生命性思考和时代性思考。他的影片总是不自觉地展露出社会的现实性和人在社会中的现实性。他致力于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在电影的创作中存在着一种用于把握作品的不可重复性,可称之为“电影的独创性”。在这里并非鼓吹他的自编、自导、自演,真正的、完全的影片独创,而是在强调他对电影的把握方式上的一种独创审美,一种孤独者的态度。这种审美和态度使得他就像是一个独立于社会而勇往直前的侠客,即便在前行的路上遭遇坎坷,但这种“自由意志”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敬畏。毕竟在21世纪电影的改革浪潮中,众多导演都已向现实社会缴械投降,如张艺谋、冯小刚,他们早已开始按市场的正常套路出牌,纷纷开始放弃自己原有的对艺术的纯粹性追求,而开始尝试着按照市场规律投身于大片的制作。只有姜文导演依然倔强地致力于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思考。也正因为这样,人们习惯于用“任性”这个词汇来形容他,形容他的“一意孤行”和“特立独行”。下面我们就以2014年上映的影片《一步之遥》为引子,来探讨关于姜文导演的任性这个话题。

  二、对待电影态度上的任性

  如果要谈及姜文导演对电影的态度,那么我们就需要借用冯小刚导演曾描写他的一段话:“电影对他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事。他认为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是非常单纯的,不顾一切的,不能掺杂别的东西。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给庸俗化了。”我们暂且不谈论冯小刚导演的谦虚,我们只分析这段话本身,的确,这段话非常恰当地诠释了姜文导演对待电影的态度。而他的任性的根源也恰好是他对待电影的态度。正因为有了他的这份对电影的执著热爱和对电影精神底蕴的思考,才带来了《一步之遥》里的对人性、对女性意识的思考。然而从大众反响而言,众多观众表示“看不懂”。对此姜文导演一笑带过,从他答记者的问话中似乎给出的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的确,人与人之间是有着区别的,这种区别性成为我们的个性化符号。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同样受着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比如对影片的审美,或者对影片的态度,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个别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才有了不同的反响和声音,也就形成了叫好的和喝倒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这一点导演姜文看得很清楚。他认为观众观看电影是随心情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标准的电影,而这一点是不能强求的。他认为客观地来看待一部影片是难能可贵的,用平和的心态来观看更是至关重要,至少可以客观地看待。他并不介意出现各种批评的声音,他认为那是一种学习和借鉴,他只是无法忍受人们的“想当然”,甚至包括一些非常专业的声音也在附和着说,这是让他无法忍受的。这种“独断论”式的批评,在他看来是不够“专业的”,也是他所不屑的。于是,他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创作”,依然在把握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像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意义生命,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去中断他的成长,而导演姜文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

  三、对待电影本身的任性

  (1)执著于黑色幽默的运用

  中国人其实并不擅长开玩笑,务实的精神教育已经将我们规整得有板有眼。而导演姜文却擅长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投入黑色幽默中,表达自己对历史、对人物、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和一种理性的思考。他喜欢在影片中面对沉重的生存状态进行一种理性的追问,却又在近乎荒诞的画面形式中表现出来。在影片《一步之遥》中,已经完全打破一元化的电影格局,而是几乎将所有电影类型、拍摄技巧全部应用上了。歌舞喜剧、冒险、悬疑、罪案、爱情等全被他以假模假式大开玩笑的黑色幽默方式展示了一番,里面甚至还有话剧的元素掺入。在如此多元的背景下,电影原本明确的界限似乎也被模糊化、黑色幽默化,甚至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黑白默片的运用。而这种多风格的糅合同时彰显出了导演姜文的任性。而导演姜文在电影里说的一句“电影是人民看得懂的艺术”,足以说明他还不算太任性。影片中多处体现出“姜式”的黑色幽默,如华丽至极的狂欢式旧式舞蹈的上演和影片中文章的尽显老态与葛优的婚纱女装都可以称得上是黑色幽默的永恒瞬间。而剧中王志文饰演的“话剧大王”王天王所演的“戏中戏”也充分体现出了黑色幽默的精彩。还有项飞田和钩姐的夸张叫床,以及洪晃所扮演的大帅夫人在训女儿武六这一段,也是饱含了黑色幽默的色彩。这些艺术夸张的表现就如同雕塑般立足于“荒诞的空间”,“瞬间成为永恒”。而如果要对他的这种近乎荒诞的黑色幽默给予评论的话,我觉得用姜文导演本身所饰演角色的一句台词概括比较好:“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我还是一个孩子。”这句话既能说明他从容沉着的艺术态度,又能说明他有梦幻般的想象力空间和史诗般的力量与抒情。

(2)执著于阐释“中国特色”

  1、中国式人物表达

  在姜文看来,“真正的好作品不是写时代的,而是写人的”。于是,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不同人的德性,实际上他又习惯将德性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因为理性是强制的,唯有情感才是自愿的。并非由于理性告诫应该去爱才去爱,应该恨才去恨。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强调的就是一种“血性”,或者说作为一个人的行为激情。而在影片《一步之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强调中国人“讲”爱。正如荀子所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影片《一步之遥》中的马走日看似行为不羁,惹祸生事,喜欢女人,然而他骨子里却是一个有爱之人,即便这个女人是一个风尘女子,但他也无法忍受他人来践踏他和这个女人的关系。他是属于内部的善。也可以说是一种英雄主义表现,而这种英雄主义又是与当时的环境不吻合的。马走日拒绝了其中一个深爱他的女人,却又为了另一个女人去送死。在这部影片中,男人一如既往地被刻画为铁骨铮铮“硬汉”形象。但与此同时,影片中也披露了一些丑恶的嘴脸,从武七找马走日洗钱,到完颜英捐全部家当拒绝中间人的牟利,从完颜英吸鸦片,武七和项飞田嫖娼,到项飞田靠着冤假错案卖友求荣升官发达。对社会和人性的假恶丑赤裸裸地批判的同时,也刻画了一张张丑恶的带有时代色彩的丑恶嘴脸。在导演姜文心目中,人是具有矛盾性的,好与坏,善与恶都只是一步之遥而已。这也是他对中国式人物的批判性表达,或者说是一种客观性揭露。

  2、中国式文化表达

  酒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以酒庆祝,借酒浇愁,酒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中国人重感情,因此对酒也有着特别的感情。中国民间俗话讲,“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以不喝”。酒在导演姜文的电影作品里也是频频出现,更是在这一次的影片中出现了《祝酒歌》这样的高调表达。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烟草镜头,在烟雾缭绕中,在灯红酒绿的奢靡场景中,衬托出的人性真真假假,烟草成了反映人性、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道具。据中国控烟协会统计,在影片《一步之遥》中,全片出现烟草镜头共45个,影片借用烟草揭开摩登时代浮华的表象,也将旧上海的奢靡与颓然渲染出了更浓烈的气氛。而影片中热闹非凡的长腿歌舞,格外绚丽、喧闹,那种强烈的仪式感和华丽丽的喧闹感更称得上是“古今绝唱”,充分表达了旧上海文化的妩媚与浩荡。而这正是导演姜文所做的中国式文化表达。

  四、对待历史的个人“任性”

  从电影创作而言,姜文的作品中有他对待历史的个人态度。他所反映的历史并非仅限于对“生活本来面目”的“真实再现”,相反,他总会以一种人文情怀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来审视历史的发展,从影片《鬼子来了》我们就可一见端倪。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历史总会带给人心灵上的强烈震撼,由之涤荡人心、提升人格,所以他不可能只是将收集来的历史材料进行一种“生活本来面目”的复制,而是用一种思考者的眼光来观照天下,这是需要导演本身的修养、思想和人格的力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一步之遥》最初选取创作剧本时,他没有完全照搬来自于民国时期的“阎瑞生案”,而只是保留了原故事中“花国大选”和“总理遇刺”等一些重点事件。此外关于历史与人的关系中,姜文的电影作品中更多地凸显出“是人改变了历史,而不是历史改变了人”这样一个道理。此外,通过他所拍摄的几部影片来看,他所选择的故事都是发生于“乱世”之中,从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他的镜头对准的是“文革”那个新中国成立后最动荡的时代,对许多人而言,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然而姜文却在那个年代背景下诉说了一段清新的青春成长的故事。而《鬼子来了》又是选择了抗日战争那样恐怖狰狞的一个时代。《太阳照常升起》则是表现了中国1958年到1976年这段特殊历史阶段。到影片《一步之遥》则选取的是中国历史中动乱的北洋时代,军阀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阶段。对于历史姜文始终有他个人的辩证思考,他在历史性问题表现中明显带有后现代的风格。秉承现代主义风格,又充满对现实世界的反讽和怀疑。在影片《一步之遥》中我们可看出他对那段历史时期出现的人和事件的讽刺,他对那个混乱的历史时期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抨击,而是客观地反映着正如西方辩证混乱的合理性。或许导演姜文对于战争或动乱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或许他和赫拉克利特一样认为统一是战争中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一些人成为人,一些人成为奴隶,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战争,一切都是通过战争的必然性产生的。我想这或许正是导演姜文一直执迷于传递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五、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如果中国电影要具有独树一帜的、标有个性色彩的符号品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的话,那么导演姜文无疑是面旗帜。一句,“要站着把钱赚了”,足以宣告他的任性。不过这也是他的资本电影个性化文化品格建立的重要性,它的意义性是不言而喻的。的确,中国电影缺少自我个性化表达的声音,与其说导演姜文任性,不如说是“骨感现实”让众多导演学会了乖巧。个性化文化品格的建立将决定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评判,一味地赞美并不一定是好的,理性地思考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或历史发展是件好事,因为过多地注重形式上的审美,而忽略掉思想内涵上的审美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导演姜文的这种任性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影片《一步之遥》也是值得我们观看的。

 

  [1] 侯亮,罗雨田.姜文与你同醉:《太阳照常升起》[J].大众电影,2007(18).

  [2] 刘昕亭.从一片“阳光”到一轮“太阳”――评姜文新片《太阳照常升起》[J].电影评介,2008(04).

  [3] 高伟.三部电影三个“疯子”――浅谈姜文电影的“疯子”形象[J].电影文学,2008(03).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