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酒店管理》是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以此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的目标、方法、内容、考试方式等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实用性”,提出了《旅游酒店管理》的课程改革创新之处。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课程,改革 《旅游酒店管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上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必修课。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的教学手段单一,重理论轻实际操作,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学习当中,学生对于准确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各项知识点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把本门课程的实用性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构建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实际操作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理解和掌握酒店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掌握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 一、 “实用性”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实用性”教学思想在于将教学安排、讲授内容、授课方法、作业练习、实践及考核等教学环节,全面融合“实用”理念,体现“以人(学生)为本”的宗旨,即围绕培养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包括事实知识的学习能力、原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技能知识的学习能力和人际知识的学习能力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指导,充分调动和突出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行为,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从“要我学”的厌学情绪转为“我要学”、“我愿意学”的学习境界。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用性”教学思想要求体现出教学目的的明确性、指导教师的强化性、学生学习主导性的特征。 二、 高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课教师酒店实际操作经验欠缺 《旅游酒店管理》是一门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而很多旅游专业的专业课老师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直接进入现在工作的高等院校,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却不具备酒店工作的实际经验。 《旅游酒店管理》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在学习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以及康乐服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相关的操作技能也要求我们掌握。因为专业课老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课堂上仅仅是将相关服务的标准告知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 (二)课堂教育偏重“考证”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旅游酒店管理》课程后,对酒店的调酒师、咖啡师、茶艺师、面点师以及酒店管理师有了弄浓厚的兴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用什么途径可以获得相关证书。作为专业课教师,只是利用课堂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酒店管理理论,如何熟悉酒店的相关工作,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不是利用这门课程去怎样获得证书。在当今社会“实用为先”的大环境下,学历和技能证书只能是工作单位对学生评判的一个参考条件,并不能证明你是否真的掌握了此门技术。即使学生拿到了与酒店行业相关的某些证书,并不真正具有相应技能,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还是很大。 (三)授课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很多酒店管理的专业课老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他(她)们沿袭了自己老师在大学时代给他们授课的方式,只是死板的按照教科学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没有领会教材的实际意义。这些教师没有弄清楚,这章节的授课目的是什么,哪些章节在学生今后工作中有实际作用应该重点讲解,哪些章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不是特别多,可以安排的学习时间较少。这种授课不分轻重,不分主次,通通将课本内容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的逻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增强《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实用性的建议 (一) 提升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由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的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相关酒店从业经验,本课程在专业实习方面严重缺乏有实际管理经验的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聘请学校所在地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办讲座,将酒店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传达给学生;另外一方面,可以抓紧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教学空闲时间去星级酒店实习,学习酒店一线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了解酒店实际的管理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同身受的理解酒店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将酒店相关知识讲解得更加生动,将自己变成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本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能型”教师。 (二) 加强教学计划安排的实用性 我们通过分析在教学实践环节做的比较成功的院校的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发现课程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课时的比例为2:1,这也是目前在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认为比较合理的课时安排比例,也是与本专业的专业特色结合比较紧密的。而本人所讲授的《旅游酒店管理》,学校教学大纲安排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3:1,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长,专业实践时间紧张,课时安排不合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检查以及与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对比,可以在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对《酒店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力争达到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相结合。 (三)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现代大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选择学生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能将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转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法、专业技能操作影视观摩法,更直观、形象的将所学习的概念、操作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定期请星级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走进课堂与学生现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学生吸收的知识效率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课程考试方式应改革 《旅游酒店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期末考试中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计分方式为:总分(100分)=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30%。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这种不合理、滥用总结性考试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仍然是重分数,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思想,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以及课程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限制,不利于课程教学改革。 另外,在闭卷考试中,本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多,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会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匮乏、思考、判断都容易形成依赖性,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养成惰性,忽略了对其自身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高分低能,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因此,本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可以改变成以理论考试为主,专业操作技能为辅的“笔试+技能”的考试方法,计分方式可以为“总分(100分)=期末考试成绩×40%+专业技能操作成绩×40%+平时成绩×20%”,颠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萍.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J].统计教育,2007,(04) [2]做“双师型”教师更需做“双能型”教师[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高专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