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综合•其他
 
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1-8-12 17:25:16 阅读:367次 【字体:

 摘要:我国外贸顺差近年来不断扩大,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难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外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现实,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外贸顺差的根源,研究遏制我国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贸易顺差;成因;对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即便遭遇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贸易顺差仍高达1960.61亿美元。贸易顺差虽然对扩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实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难度增加,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几乎年年都要强调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我国外贸顺差的根源入手研究遏制我国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治本之策。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增长,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关注。IikkaKorhonen(2007)通过分析汇率调整政策对贸易顺差的影响,认为汇率调整对遏制国我国贸易顺差在长期内是有效的。ChiLo(2007)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与美国赤字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汇率升值并不会大量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K.C.Fung,LawrenceJ.LauandYangyanXiong(2006)、MichaelF.Martin(2007)比较研究了中美贸易数据及成因。总体上讲,国外学者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我国贸易顺差的高估和人民币值的低估上,研究仅仅局限在我国贸易顺差所呈现的数据上面,缺乏对我国贸易顺差成因的客观公正认识,自然也难提出有效的对策。随着我国贸易顺差激增、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国内学者对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张薇、陈仲常(2005)、缪克平(2007)等认为政策倾斜、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推手。余永定(2007)认为我国在1994年后经常项目出现盈余与储蓄投资缺口存在较强相关性。黄瑞玲、黄忠平(2004)等认为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壁垒限制我国进口规模,造成了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不难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仅局限于从某一角度或者某个方面研究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签于此,本研究将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基础上,全面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系统构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治本之策。
  2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经历了“由逆转顺”的过程,大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即1978-1993年、1994-2003、2004年至今(见图1、图2、图3、图4)。
  1.jpg2.jpg
  图1197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额                       图2197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额
  3.jpg            4.jpg
  图31979——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增长额             图4197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相对比率
  注: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总署。②图3中“-”表示外贸顺差减少,图2和图4中“-”表示对外贸易逆差。
  第一阶段(1978—1993年):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推行鼓励出口与进口替代并举的贸易政策,通过进口替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推动国内工业化进程,并通过鼓励出口解决外汇资金短缺。在这期间,除1982、1983、1990、1991、1992年为贸易顺差外,其余为贸易逆差,其中,1985年为贸易逆差达149.02亿美元(见图2);贸易顺差/外贸总额比率指标波动较大,正负值交替出现,最大值达到7.57%,最小值达21.41%,两者相差28.98个百分点(见图4);外贸顺差/GDP比率除1985年和1986年超过4%到4%的范围外,其余年份都在4%到4%较小范围内波动(见图4)。从总体上讲,这时期我国外贸进出口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阶段(1994—2003年):较小贸易顺差阶段。这期间,我国外贸持续顺差,波动幅度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见图2、图3),年均增长率为52.7%,年均顺差规模达250亿美元,贸易顺差呈现起伏增长状态;全国贸易顺差/进出口比率,除1997年、1998年超过10%的警戒线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贸易顺差/GDP比率,除1997年、1998年超过4%,其余年份都在4%到4%较小范围波动。总体上看,这期间我国外贸顺差保持低速波动性增长,未出现巨额的贸易不平衡现象。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巨额贸易顺差阶段。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贸易顺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的增长,尤其是2005年外贸顺差跳跃式增长,达到101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4%。到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达到2618.2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843.4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顺差国。即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但全年贸易顺差仍达1960.6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见表1)。这期间,贸易顺差/外贸总额比率由2004年的2.77%跳跃式地提高到2007年的12.05%、2008年的11.53%(见图4);贸易顺差额/GDP比率,从2005年到2009年连续4年超过4%(见图4),贸易顺差问题日益严重。
  表12009年全球10个主要贸易顺差国(单位:亿美元)
5.jpg注:①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报告。
  3.我国贸易顺差的特征分析
  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除数量巨大外,还具有区域性、贸易方式以及贸易主体构成特点等结构性特点。
  3.1从地区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等地
  我国外贸伙伴国(地区)中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及我国香港占据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大头;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为美国、欧盟及香港地区,其他贸易伙伴几乎皆为逆差,其中逆差最大的国家(地区)为我国台湾省、韩国及日本(见图5)。
  我国对欧盟、美国、香港地区的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比值从2001年的22.99%、124.55%、164.64%演变为2009年55.33%、73.13%、80.34%,可见在贸易顺差中,尽管美国及香港的比重下降迅速,但其比重依然较高,且欧盟的比重还呈逐年上升之势。2006年到2009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及香港地区的外贸顺差额分别为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2.1倍、1.8倍、2.0倍及2.1倍,足见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加工贸易顺差始终是我国外贸顺差的构成主体,其走势与贸易顺差总额走势具有趋同性。尤其是2001年以来,加工贸易综合了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的顺差或逆差额,决定贸易顺差总额的变化,而非加工贸易几乎持续逆差(见图6)。
  3.3从贸易主体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于外资企业
  我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到2005年外资企业外贸顺差额已超过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0%。尽管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资企业贸易顺差减少了436.37亿美元,但占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反而上升为64.77%;而同期国有企业持续逆差,并且有加大趋势(见图7)。
  4我国外贸顺差的形成原因
   我国贸易顺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经济发展与外汇资金短缺的矛盾,我国实行“奖出限入”政策,资源配置偏向出口部门,以激励出口限制进口:在金融领域实行出口贷款利息补贴和优惠利率、外汇额度补贴等;在财税领域实施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等。在这些政策实施与体制因素的背景下,我国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尤其在加入WTO后,全国外贸呈现持续、高额顺差格局。
  4.2加工贸易的过度增长
   我国具有工业配套能力、廉价劳动力及加工贸易保税等优势,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引起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其比重从1981年的5.7%提高到2009年的134.9%。可见,目前加工贸易的过度发展已成为导致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因素。
  4.3发达国家的出口限制
   按照比较优势贸易原则,我国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向我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致使我国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对向我国的技术转让实施限制措施,21世纪进一步实施对我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这自然加大了双边贸易失衡,扩大我国外贸顺差。
  4.4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是发达国家控制下为发达国家企业及国家谋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促进贸易顺差被动积累外汇储备。正是这一原因,发达国家10年前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2/3,而现在却不到1/3,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正好发生了对调。
  4.5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外贸顺差增加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偏低,而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国内进口增长。同时,由于国内投资增长和制造业产能扩张,国内制造取代了部分进口且大量出口,引发了我国外贸顺差的急剧扩大。
  4.6世界性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是导致我国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发达国家出于比较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战略考虑,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新兴市场国家,而把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本国。在我国要素成本低廉和优惠政策吸引下,国外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而我国内需又难以消化决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导致出口增加,外贸顺差增加。
  4.7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受近年国内外因素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导致国内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延缓进口速度。由于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受到严格管制,大量资金通过贸易渠道绕开资本管制套取汇差导致贸易顺差激增,不断加剧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5我国外贸顺差的政策运用
  针对目前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引起的矛盾和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根据这些原则,结合本文的系统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调整外贸政策,降低贸易争端风险
  尽快以“市场主导,适度出口”及“合理适度调节”的贸易政策取代“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出口贸易体系,逐步取消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促进出口政策,取消各种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优惠,降低出口退税的种类和总量,遏制出口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降低贸易争端风险,以促进中国外贸的平衡发展。
  5.2扩大资本品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开拓进口渠道,改善进口环境,加大对重要能源、资源、高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以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适度扩大对能源、重要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进行国内原料的战略储备,减少贸易顺差,缓解贸易摩擦;二是加强与美国、欧盟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交流,以促使美国和欧盟放宽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三是建立完善进口信息平台,简化进口手续,完善相关的金融、保险、及法律等中介服务,为企业进口提供向导,以鼓励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和创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3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一是通过金融、财税、投资等政策适当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优惠待遇,逐渐减少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实现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二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低加工的产品出口,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5.4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优化加工贸易结构
  从技术含量、增值比例、环境评估等方面完善加工贸易准入制度,通过设定最低工资、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严格的环境执法措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逐步淘汰增值比例低、税收贡献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加工贸易企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产品营销领域延伸,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
  5.5加快“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不严重影响我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放宽对外投资渠道,逐步推动境内企业机构开展境外投资、对外转移下游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减轻贸易摩擦压力。鼓励大型内资企业到境外购买油田、矿山等资产及拥有这些资源的境外企业的股权和产权,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5.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居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需不足,商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增加公共支出,逐步改革医疗、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的民生以促进消费,促进我国外贸平衡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