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代写论文。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时,人们的世界观问题、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等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探索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从对部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中得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为核心内容的个体价值观逐步确立。大学生在回答“人生的价值是否在于奉献”的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占26.2%;在回答“是否崇尚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问题时,持肯定回答的占52.6%。在回答“你最欣赏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说法中,选择“人生在世,追求的无非是名利二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就是为了挣钱”的占12%;选择“人生最宝贵的是自由自在,钱多钱少无所谓”的占18%;选择“人生充满痛苦,因而从本质上讲人活着很郁闷”的占30%;选择“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占21%;选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占9%。在回答“人活着怎样才有价值?”时,选择“经常思考” 的占11%;选择“不太思考”的占16%;选择“从不思考”占24%;选择“不知如何回答”的占49%。[1]有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自我成就和自我需要的满足。他们正在寻找一种对社会有益,又不牺牲自己利益,能调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价值标准。由此得知,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并没有滑向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
(1)从价值观的结构上看
由过去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事情都由组织上来决定,由计划进行调节,不仅在对生活消费品控制上采用单一的供给制,就是对人的管理上也采取简单的办法来处理,领导有绝对的权威,群众必须服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扑朔迷离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促使大学生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导向和自身需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由于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社会不良现象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2)从价值观的标准上看
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在过去“左”的年代,政治决定一切,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人们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一般地表现为理想主义,假大空的东西比较多。而现在由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般地都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精神追求、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轻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在大学生中表现为由过去的“老三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现在的“新三到”(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最能赚钱的地方去)。可见,大学生越来越趋向追求实惠实用,把理想现实化,使之有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
(3)从核心价值观上看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重集体向重自我转变。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谁没有本领谁就会被淘汰,一切努力主要靠自己。这样在追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越来越以“我”为中心,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有的大学生崇尚自我,有的学生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还有的学生认为自我应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4)从人际关系上看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由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变。大学生刚入学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表现在生活上自理能力比较差,还盼望得到父母的照顾,大部分学生入学时都有父母陪同。入学后,特别是融入新的集体后,这种依赖性逐渐减小,独立性开始增强,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工作独立进行选择,生活自理能力也大大增强,个别学生甚至不顾学校纪律和家庭的反对擅自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与过去相比,毕业时想回老家干一番事业的人数减少,大部分毕业生独立自主地选择到发达地区想干一番事业,不再留恋家乡父母。同时,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有所抬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许多制度、机制已不复存在,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和振撼。他们看到了机遇,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一方面一些人越来越趋向自我;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再加上近几年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学生就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是人生最高理想和最大幸福。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注重个人的利益,追求自我实现,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现在大公无私的提法过时了”,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
二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部分人中盛行。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多样化、物质世界丰富的影响,现代大学生较为注重物质、效益,偏重金钱和利益。有的学生把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用金钱衡量人生价值,价值取向功利化。现在,不少学生把认真学习做学问叫做“上山”,把赚钱做生易叫做“下海”,说什么“上山,山重水复疑无路;下海,海阔天空凭鱼跃”。在专业选择上争报热门专业,注重个人成才,工作选择报酬丰厚的地区和部门。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上攀比风、奢侈豪华风气的影响,部分青年学生对自己的清淡日子感到不满,竭力去追求高消费享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些学生身上已荡然无存。个别学生经常下馆子、购买高档化妆品和新颖时装,进行与自已经济能力不相称的高档消费: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富裕、美满、充满情趣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又很少自觉地把这种幸福生活与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劳动创造联系起来。
三是实用主义哲学仍有一定市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显得不够成熟,观念偏于自我,价值标准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化特点。他们十分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作用和切身利益,不仅讲求实用,而且注意自己如何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受,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等价交换原则用于政治、人际关系上所产生的消极腐败现象等不正之风,也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认可,甚至有的学生将其用于入党、升学及考试中。
二、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1.要坚持正面导向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利用优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能作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能注重笃实的人生价值实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学生,使他们将价值取向确立在为人民服务上,将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其价值目标,将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作为价值取向的本质,将“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将艰苦奋斗作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大学生的政治学习和党团活动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讨论,进行“八荣八耻”教育,使学生学会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宣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光荣,损人利已、个人主义可耻。
对目前党内和社会上还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2.充分发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功能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最重要的载体,必须抓紧抓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价值观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更必须全力以赴。各高校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普遍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从教师配备、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都花了很大气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少,还必须多下功夫,深入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其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以管理和服务为载体。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它是通过制定某些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要通过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加上管理工作者有效的执行,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正义的存在,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使他们不断走向成熟,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
此外,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整体、协调为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确立价值观教育的总体目标。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从大学生进校开始到毕业为止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订出分解的实施方案,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最后把学生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其次,要注意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是取得实效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认识、能力水平、心理状况不是机械的千人一面的。由于差别的存在,所以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要学会在不同层次上寻找教育目标,对全体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思想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施以不同的教育。如果我们对层次性掌握得好,教育针对性就强,价值观教育就能够细致入微,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万斌,张应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陈登才.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