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思想•政治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途径的研究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1-8-5 15:09:28 阅读:356次 【字体: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途径的研究
   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代写论文,即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理想人格的树立,只有同时代脉搏相合拍,才能得以完成。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理想人格;塑造途径;内涵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理想、健全的人格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人格的概念及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必要性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面具。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其有不同的定义。1937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之后,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著名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格是相对于认知、情绪、意志等而言的一种心理现象,亦称个性。它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个人的性格、气质、心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要确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格,是依据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理想人格的内涵也就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的落后导致人对自然的依赖,形成人对群体的依赖,进而必然出现无独立自主性的人格,服从意识、依赖意识、奴仆意识成为当时人格的主导精神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一种无个性的工具型人格现象,“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崇尚权威、依赖并服从于他人,内心深处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
  我国改革开放后,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一方面人的平等自由的本性,使人格具有了自由、自主的积极内涵;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只注重人的商品效用和价值,甚至把人的尊严和人格变成交换价值,满足物欲成为人的主要支柱和动力,理想人格被完全片面化,追逐利益、彼此倾轧成为人格中的消极方面。
  人是踏着历史的足迹走出现在和走向未来的,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以前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人格特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国传统的“成人”理论及其演进清楚地表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家、思想家们无不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他们之所以争相提出各自的人格目标,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培养适应其需要的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和经济利益。同样道理,我们要完成新的社会历史时期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任务,把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也必须加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承担者,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代表新的时代特点的、健康、理想的格格,毫无疑问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也是教育界的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
  
  人格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变化其内涵,理想人格只有同时代脉搏相合拍,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胸怀远大理想和信抑,具备宽广的胸襟和世界视野,投身改革实践,勇于开拓创新,渴求学习知识,更新思维方式,善于协作共事,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理想人格。
  1.具有明确统一的人格价值观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价值导向对人格价值目标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如自主、自强、自立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对引导人们人格价值的基本取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些陈腐的、守旧的、错误的人格价值观念,如论资排辈、等级特权的人格价值观念,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人格价值观,也依然冲击着校园,影响大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人格价值观念的混乱。因此,要确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也就是要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格价值取向进行规范和引导,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人格价值的基本取向。
  2.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格
  能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它是主体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本领或力量,是主体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人格力量。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创造力、道德力和实践能力。创造力是指人在制造新产品、构思新观点等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在这里,我们侧重于创造力的人格涵义。因为没有人格的力量,个体就难以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道德力是指主体的“内得”和“外施”的能力。所谓“内得”是指主体对外在的“道”(规律、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理解和领悟,即对“道”的修养,从而形成主体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所谓“外施”,是指主体的“道”的修养的外化,表现为主体不但要自觉遵循“道”,而且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对他人施加影响。与此同时,主体还要自觉地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说,这种道德力,不但能实现主体的自我改造,而且能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巨大的感召和影响作用。实践能力是指主体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外化。它是主体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正是人具有这种实践能力,才能使人能够实现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在确立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人格目标的时候,应当全面把握人的能力构成系统,既要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中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又不忽视对大学生能力中的道德力和实践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理想人格。

  3.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人格趋向
  人格的内涵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吻合,人格的最大理想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全面发展和发展人的一切属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把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的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段话实际上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即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体需要与群体(社会)需要的统一;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其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即人格的自由发展。
  
  三、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途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成长发展的动力是意愿、奋斗及渴望,即个体的潜在需要。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固有的、有目的的指向性,即个体的意愿、渴望。只有将其激发出来,个体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表达了同样的立场,他力图通过对“健康人格”的研究来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具备达到心理健康的先天素质。这些观念提示我们,大学教育应该激发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获得人格自我完善的渴望并自愿行动。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有一支教育者队伍
  从人格培养的承担者角度看,应培养一支高素质、懂得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者队伍,以在大学生周围形成健康的人格塑造环境。对于人格发展起作用的最大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的个体化影响是最强有力的,它可以将学生的无意识的存在带入学生的自我意识领域中去。通过学生获得的新知识、学习的新经验,拓宽意识领域,从而促使学生人格发展。因此,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而这支队伍不仅仅是德育教师、心理工作者,它应该包括高校所有管理者和教师。因为,人格的养成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教育者队伍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产生作用,每一个教育者都要认识到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是自己的职责。
  这支全员化的教育者队伍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位置,承担不同的人格培养任务。一般来说,担任高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者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核心部分应该由专业心理教师、咨询师以及德育教师构成。他们一般直接承担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学以及咨询任务,是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直接塑造者,因此,也是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关键性因素。每个高校都应该重视这部分人员的培养,使之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第二部分应该包含各级学生管理者。他们经常和学生打交道,他们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所以这部分人员应该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学会用“心”管人、以“理”服人,进而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第三部分包括各不同学科教师。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知识积累和心理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
  2.有一套科学的方式方法
  从人格塑造的方式方法上看,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实行多元化教育。人类的本性是多元性的,与此相适应,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也应采取多元化形式。不仅要考虑到人格教育内容的需要,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力度。课堂教育是阳光教育,它具有受众面大、知识传递直接等特点。大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事实证明,心理健康的水平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注重专业化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培训专业心理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问题的专业咨询,这样不仅可以对部分出现了各种人格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修正,还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形式在学生之间发展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建立更有利于人格发展的环境。第三,还可以通过丰富大学生生活、建立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多种方式来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构筑宽厚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是高校所有教育者共同的职责,良好的大学教育应该给个体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激活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在意愿,为其理想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