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
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和先导的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中,为技术的更新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资源的中心。历来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作为现代化的先进手段.计算机远程通讯和网络互联毫无疑问地引入图书馆的管理中,推动图书馆各项业务迅速发展。而图书馆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与现代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确立了自己在未来社会中不可动摇的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现代图书馆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之处;首先是馆藏观念的变化,现代馆藏不仅有印刷新型的纸张读物,也包括各种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录音录像片和多媒体资料,甚至还有互联网上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凡是能为本图书馆检索利用到的信息,都能成为“虚拟馆藏”,这样各图书馆的馆藏可能无限扩大;其次是服务形式内容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借、阅、藏,图书馆可以在文献的二次开发与信息资料的加工重组上发展,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指导读者快速准确地在信息海洋中寻找到目标资源,还有教育职能的转变,利用资源优势为教育、科研和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各种新功能和新职能的介入,图书馆自动化也成为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还有可能通过现代化手段对图书馆各工作环节的自动化管理。使之成为一门发展性强、动态性强、综合性强和交叉性强的、融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学科,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回眸人类20世纪走过的历程,人们会清晰地发现,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最大、最彻底的莫过于贯穿于整个20世纪,至今仍在跃动不已的信息技术革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运用,现代图书馆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整体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了国际互联网,其书目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成了信息网络中的一部分。这些来自分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联结在一起,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为彻底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展为信息资源生产者、信息资源服务部门、信息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真正突破了空间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网络条件下的资源共享,包括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通过共知,各图书馆互通有无,在资源上互相补充。扬长避短;共建,才能发挥各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完善资源的种类和内容,增大覆盖面;共享,是付出劳动之后的回报,成为资源的受益者。
1 发展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途径
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是资源共建,在“共建共享”网络或系统内形成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读者对各类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大力培养跨世纪的各类新型图书馆人才,特别是培养能够开发、储存和传递深层次文献信息的专家,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具体包括;
1.1 大力加强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网上文献传递、在线信息咨询等。合作馆藏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任务。缺失这一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就无从谈起;合作馆藏建设的前提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协调。目标是一体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网络信息资源体系的形成;联机合作编目是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相对而言.联机合作编目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所缺乏的只是成员馆之间的合作而已;网上文献传递是图书馆对用户的资源共享行为;在线信息咨询是最宜于通过网络提供的图书馆服务项目,是未来满足大众信息需求的主要方式。从目前来看,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上。
1.2 联机合作编目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在从事着联机合作编目。所谓联机合作编目,就是合作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现联机共享编目,即任何一个授权成员馆对入馆新书(刊)编目上载以后,其他馆就可以从网上查询并下载。从而大幅度减少书刊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实现书目资源的共享。联机合作编目在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已成为传统文献书目控制的成熟方式。它降低了编目成本,提高了编目效率,也使编目工作社会化.促使图书馆的结构向有利于用户服务的方向调整。美国早在2O世纪7O年代初,就由OCLC实现了联机合作编目.它向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个图书馆提供信息和服务.截至1999年1月的最新统计.利用OCLC 资料的用户已有64个国家和地区的33614个图书馆和科研机构。而且美国由于推行了联机合作编目.几乎所有图书馆都缩小了编目规模,甚至取消了馆内的编且业务.把工作委托给OCLC 等编且中心。而在我们国家,随着编目业务的标准化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业内人士也开始关注联机合作编目。目前,我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正在积极推行联机合作编目,尤其是CALIS联机编目系统发展很快,截止到2003年3月.联合编且成员馆已达289家,联合目录数据库已积累书目数据200余万条.馆藏300多万条,数据库每日新增数据千余条.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数据库建设队伍和不断增长的数据共享队伍。但要真正达到书目资源共建、共享,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由于我国处于网络发展的初期,很多地方没有普及网络,网络的各种功能不够完善,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带不够宽.再加上上网用户多.经常堵塞,要上网套录外来数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登录.有时甚至不能登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机合作编目的进程。因此.我们要用大量资金来改善网络通信、增宽网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扩大信息流量,提高登录速度。
1.3 馆际互借馆际互借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共享方式。馆际互借有效利用相互之间的资源优势,在文献资源信息上互通有无,彼此合作,共同发展.是一种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各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紧缺情况下花费不大而服务性强的新功能。长期以来.各图书馆在文献购置上既重复又空缺.使大量的文献资源处于静态的存储中,资源利用率低.经费浪费大。现在开放的图书馆直接面向读者,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不但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追求一种资源应用的良性循环,从而带动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提高。早在1988年,美国为了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而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的信息检索应用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的美国国家标准(ANSI/NlS0Z39 50).现在已是第三版,这是一个为了便于计算机系统互联而制定的标准集,其目标是便于数据库用户和数据库提供者之间开放连接,这样用户在查询各地不同的数据库时,不再受不同登录环境.不同界面的困扰了.通过这个标准,为用户共享资源.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并逐渐为世界图书馆界所接受。在我国.各图书馆使用的系统千差万别,各种数据库的检索界面也各不相同,这妨碍了各馆的交流与合作。在我国要进行馆际互借也应解决标准的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这也是各图书馆所希望的。馆际互借包括许多方式.可以是用电子邮件.也可以是传真.复印件,网上原文传送.各馆根据协议开展多种多样可以为读者提供方便的服务。网络化的图书馆不但使馆际互借更快捷、更高效.而且让传统的服务和先进的服务有机结合.发挥出更好的效益。在网络的环境下,各馆还可以开放数据库,达到数据库共享。现在许多图书馆购买了电子资源,如,ISI引文索引.各种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等;图书馆还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自建专题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如.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特色文献数据库,兰州大学的敦煌数据库.四川大学的巴蜀文化数据库。这种数据库的交流对于有限的经费来说意义更大。馆际互借时只需在数据库操作上设置用户名和密码,根据数据应用情况进行结算。用户通过互联网过程操作数据库,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料。这对于宝贵的数据资源和昂贵的维持费用来说.也是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1.4 区域性网络的标准化加强我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保证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同时对目录编制提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以便于协作交换。对于尚未建立的馆藏资源数据库.一定要保证其标准化,对已建立的馆藏资源数据库,要考虑其是否满足国内联网和国际联网的要求。
1.5 技术提高一方面要改进资源共享网络技术,选好上网方便,运行可靠性较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产品,另一方面要大力普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充实较高层次的信息人员.计算机系统是辅助工具.人是管理的主体.培养一支既有图书馆基本理论,又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队伍是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稳步发展的可靠保证。还应广泛展开用户教育和用户培训.提高读者与用户素质.大力普及共享网络的应用.促进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资源共享的实施,从读者观念的转变、各种细则的制定到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除了在宏观布局和管理上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完成,在具体运作上同样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考虑。资源共享是人类的理想.但资源共享不会自动实现,他需要我们克服各种传统意识的影响,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资源共享的实践循序渐进地实现。
2 结束语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也在向外延伸.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可以依托校园网、局域网、城域网、互联网不断向各用户辐射。图书馆自动化的互联意味着图书馆间资源共享与资源发展的协调一致。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各行业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促进了国内信息资源与国外信息系统的交换,这就促使各图书馆加强合作.资源上互通有无,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改进管理水平,注意加强自身的文献资源建设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未来的信息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