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技•信息
 
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学报中的应用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时间:2011-4-10 22:18:41 阅读:697次 【字体:

[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日益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和运用,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传递各种科学信息、交流最新学术动态的高校学报,也面临这一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使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鳊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和改变编辑工作的传统模式,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为编辑工作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实现网上投稿、网上审稿、在机编辑等编辑手段的现代化,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升级,传统期刊正经历着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压力。在目前的竞争形势下,期刊要得到发展,要应对WTO带来的冲击,从内部管理、外部宣传和读者服务上做出重要改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内部出刊办公系统,将出刊过程整合到Intemet平台上,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事务性工作,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期刊的编辑发行工作。另外,建立畅通的对外通讯渠道,及时追踪市场动态、了解读者需求,不断细分读者群体,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以此促进期刊的发行和销售。由此可见,加快转变观念,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对高校学报的发展至关重要l1J。
  
  一、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学报管理现代化
  
  目前高校学报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虽然稿件的编辑、排版早已全部采用计算机完成,但是出刊流程中大部分工作还是靠人工完成。例如,对稿件资料的登记存档,稿件处理过程的记录、统计以及与作者的交流绝大部分靠手工加电话、信件的方式完成。这样做不仅工作量大,使编审人员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中,不利于刊物的发展,而且运营成本非常高。二是对稿件、读者的意见、要求处理周期太长,没有与作者、读者建立畅通的通讯联络途径,很难真正掌握读者的兴趣所在,不利于办刊。三是过刊的利用率低,很多经过精心选择的内容经过有限的销售之后就全部束之高阁。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符合本刊工作特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编辑出版整个过程中,无论对原有信息资源的存储、检查与利用,还是处于动态信息资源的掌握、搜集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都能够提供极大便利,以保证编辑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化和条理性。
  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可由以下一些数据库组成。
  (一)稿件管理数据库。包括稿件录入、稿件处理、稿件查询、目录查询。稿件录入:录入稿件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资料,如果作者资料已经在系统中存在,共享现有资料,不需要重复录入。稿件处理:登记稿件的审稿、退修、退稿、发表情况,并为不同的处理发送E—mail通知或打印有关通知单、信件等报表以及审稿情况、退修情况、退稿情况、发表情况等。
  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通过E—mail进行编审人员、作者之间的通知发送办法,也可以打印各种通知单和地址签,利用传统的邮寄、传真的办法进行通知。
  稿件查询:根据稿件的状态(已经发表、已退稿、正在处理等)、收稿日期、作者、标题等条件对稿件库进行搜索,搜索的结果可以用于稿件处理。目录查询:一种特殊的稿件搜索,用于查询已发表的各期的稿件目录。
  (二)费用管理数据库。包括费用标准、稿费处理、稿费查询、审稿费处理、审稿费查询。费用标准:
  定义稿费、审稿费和刊登费的实施标准,在稿件处理中可以选择应用这些标准。稿费处理:生成和处理已发表刊物的稿费,以期号作为处理依据。稿费查询:按照稿费状态、发表期号等条件查询稿费纪录,查询结果可以用于打印、处理。审稿费处理:生成和处理某一时间段完成审稿的稿件审稿费,以审稿收回时间段作为处理依据。审稿费查询:按照审稿费状态、审稿专家的姓名、审稿收回时间等条件查询审稿费纪录,查询结果可以用于打印、处理。
  (三)档案管理数据库。包括作者档案、审稿专家档案、交换刊物、邮局订户。作者档案:完成对作者资料的修改、查询、地址签打印等管理工作。审稿专家档案:完成对审稿专家资料的修改、查询、地址签打印等管理工作。交换刊物:完成对交换刊物单位资料的修改、查询、地址签打印等管理工作 邮局订户:完成对订户资料的修改、查询、地址签打印等管理工作。
  (四)发行管理数据库。包括印刷管理、发行新期、邮购业务、刊物赠阅、发行统计。印刷管理:设置和打印印刷的管理要求。发行新期:记录每一期的发行概况,包括发行日期、总印数、库存数、邮局订户数、计划赠送的数量,以及各单位赠送的具体数量等内容。邮购业务:记录邮购业务的详细情况,为邮购客户打印地址签,统计邮购数量等。刊物赠阅:专门指常规赠阅之外的普通赠户的订阅计划。发行统计:按期号、年份或月份统计发行量以及各种赠阅的具体数量等内容。
  (五)统计信息数据库。包括工作量统计、刊用情况统计、刊登周期统计、处理情况统计。工作量统计:按照时间段,统计收回的稿件总数,每个责任编辑处理的稿件总数,发表的稿件数量,退稿数量等数据。刊用情况统计:按照时间段统计用稿率、退稿率等数据。刊登周期统计:按照时间段或期号统计稿件的平均刊登周期,最长刊登周期,最短刊登周期。
  处理情况统计:按照时间段统计已发表稿件、已退稿件、正在处理稿件的详细情况。【2]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便利已在许多领域产生巨大效益。高校学报应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学报工作的现代化,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
  (一)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传输稿件。目前,学报编辑部的审稿期约为3个月,而着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着作权人向期刊社投稿,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天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投向其他期刊。两个月的时间差是产生一稿多投的原因之一,网上传输稿件可减少这种现象。比如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先由责任编辑初审,认为可用,便用电子邮件发给有关专家进行二审。有些专家当天或隔日就可将审稿意见发给编辑部。经主编终审后,责任编辑再发电子邮件将处理意见告诉作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时间,也避免了邮寄的误投遗失情况。
  (二)应用网上数据库,扩大作者队伍。目前学报编辑一般在编稿、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很少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的情况。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网上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信息,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和主要研究机构都已上网,在其主页上可见学科设置、研究领域和有关专家学者情况介绍。根据这些信息,编辑部可以向那些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聘请他们为特约作者,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三)应用网络资源审稿。随着学报的发展,每年都有数十万篇论文发表,仅靠编辑平时的阅读积累,很难掌握大量学术信息以判断稿件是否具有新观点、新资料和新的研究方法。重复研究乃至剽窃抄袭的文章堂而皇之发表的事屡见不鲜。要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情况,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涉及学科面广泛的信息源。1999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光盘版数据基础上又分年度、按126个学科专题制作了网络文献数据库,通过CHI.N| ET和CERNET网,在中国期刊网上开通。编辑可利用中国期刊网相关学科的数据库资料进行审稿,比如用作者、关键词、机构等专项检索手段,便能快捷、直观地查到相关研究领域文献的题名、摘要和全文,以此对稿件进行定时定性分析和评估,确定稿件的基本价值和质量。另外,通过电子邮件可以随时就某一问题向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请教。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编辑自身专业、信息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引。
  (四)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随着作者普遍“换笔”,改用计算机写作,编辑部要求作者投稿时附一张磁盘或直接通过网络投稿已成为现实,可多数高校学报的编辑模式并没有随之改变,依然是在文稿纸上修改、加工,定稿后再输入排版。编辑人员能够在机编辑,就可省去重复劳动,避免输入人员造成的误差。在编辑文稿中,最繁难的事是核查文稿引用的文献、术语、人名、书名等,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方便容易得多。比如借助大百科全书光盘、网络上的图书馆数据库、期刊网站中的专业数据库等,就可快捷地核查到相关的内容,既提高了查全率、查准率,也省去了编辑东翻西找花费的大量时问和精力,并有助于保证文稿表述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五)人机校对结合。学报由于人手有限,一般校对工作由编辑完成,这种一肩两挑的情况使编辑感到精力不济,校对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使用计算机辅助校对软件进行校对,可以减轻人工校对的压力,缩短校对时问。使用电脑校对,编辑还可进行第二次开发,比如增加专业词汇,或使用开放的用户自定义错误库,将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不断扩充用户开放的各类词库,电脑校对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实践证明,人机结合“三校一读”比人工“三校一读”效率高,效果显着,尤其在错别字识别方面,电脑有过人之处。
  
  三、结束语
  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刊工作特点的编辑部办公管理系统,此系统可以完成从稿件管理、编排管理、广告管理及发行管理等一系列期刊管理工作,建立网上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网上审稿,节省审稿时问,缩短出版时间。
  总之,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报编辑部管理工作现代化,大大提高编辑部的办刊效率,提升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使高校学报在期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行勇,李明德.论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体制创新(J].编辑学报,2002,ln(3):198—200.
  [2]郑瑛.高校学报网络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6):120—121.
  [3]汪道友,王涛.科技期刊现代化探讨(J].编辑学刊,2003,(4):65—68.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
 验证码: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电话: 13891856539  欢迎投稿:gmlwfbzx@163.com  gmlwfb@163.com
617765117  243223901(发表)  741156950(论文写作指导)63777606     13891856539   (同微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光明论文发表中心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169号-6
CopyRight ©  2006-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维护:中联世纪  网站管理
访问 人次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陕ICP备17019044号-1 网监备案号:XA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