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网络空间主要表现出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模式:一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交流网站,二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三是要实行网上与网下相结合。
人类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切领域均被信息技术所覆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高等院校是社会各领域中网络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地方,大学生是现代网络积极的参与者。信息技术正在大大改变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形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努力开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本文试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迫切性、实效性及教学模式等若干问题略述管见。
一、高校思想玫治理论课进网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玫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刨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互联网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网络使用人数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年初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内地网民已达1.37亿,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调查显示,65.3%的网络用户年龄在18~35岁之间,具体分布为:18~24岁,35.2%;25~30岁,19.7%;31~35岁,10.4%。大学生网民(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用户)占51.8%。具体分布为:大专23.3%,本科25.8%,硕士2.3%,博士0.4 %。
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用户)构成了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是网络最主要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使用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正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着新的变化。青年大学生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在互联网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互联网上赢得青年大学生,是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网上意识形态活动”,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西方通过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分化”、“西化”,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网络对青年大学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给他们大量的信息,带给他们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方便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网上复杂多元的思想观念也给大学生带来困惑和迷茫,网上一些黄色信息、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侵蚀着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网络上的交往和交流方式也会导致少数大学生网民在行为上出现失范状态。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新领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占领这个领域,这是无可置疑的。网络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网权”,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二、网络的特点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
网络空间主要表现出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因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
(一)网络的虚拟性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是完全必要的
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模式,网络可以把大学生带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其自主性和虚拟性,从积极意义来说,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纯“灌输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讲授内容不能再由教师“一言堂”。而网络的匿名性,使交流双方都可以隐瞒自己真实身份,使交流更真诚、平等,互相了解对方的心声,更有利于师生在平等地位上探索真理和研究学术问题。但是,互联网无国界,链接无限制。网上信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面对非常庞杂的各种信息,网民自主选择而非被灌输。这些眼花缭乱、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信息,对于分辨能力有待于提高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又十分需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属于“疏导”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选择。
(二)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
网络的开放性在于,无论是什么样的网站,只要按规定申请,都可以和全球互联网相联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有必要在互联网占有一席之地。针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特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在网上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详细内容及各种参考资料。丰富的网络信息可以方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材积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又可以使该课增强形象性和感染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设计出融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画面,吸引和感染大学生,让其眼观耳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是以往的思想教育方法显然无法与之相比的。
(三)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教师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的交互性可以把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客体方联结起来,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灵的沟通。在网上,大学生思想的表达可以更为自由和真实自然。通过网上互动交流,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准确快捷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等情况,及时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针对性。现代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的互动性在不断加强,这种互动性有利于教学相长,推动科学发展和学术交流;通过网络的互动性,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把握思想动向,调整教学内容;通过网上互动交流,教育工作者可以准确了解思想教育的现状及其变化,及时改进思想教育工作。
(四)网络的即时性,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效性提供了方便条件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从教学内容来说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教材编写好了,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往往落后于现实情况的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国际国内,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世界每天都有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应情况变化及时改进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而互联网的即时性,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另外,网络的即时性,还有利于教育工作者针对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理论问题。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实效性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我们认为可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和提高。
(一)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第一位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工作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网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载体。因此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弘扬高校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建设高雅文明的高校网络文化,促进高校网络管理的有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建设要做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这即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内容充实到网络建设中。